全国政协委员 凌振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新部署,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摆在了首位。对照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部署要求,联系这几年我国开展生态环保工作实际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环境保护领域面对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强化国家环保战略科技力量势在必行。
重视加强顶层设计这个关键
面对新一轮全球环保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环保科技领域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本着“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的坚毅精神,准确把握全球环保科技发展大势,努力抢占世界环保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将环保战略科技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能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越性,汲取以往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经验,集全国资源,把我国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优势运用发挥到极致。
要依据国家战略科技总体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部署,结合国家环保科技领域实际和联系环保实践中的问题短板,尽早尽快制定国家环保战略科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
方案要注重创造性、引领性,把深化环保科技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推动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效能;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整个环保领域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集思广益、开门问策,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问计于环保科研人员等统一起来,努力制定出符合人民对环保科技目标新愿望新要求、富有时代感的可行可操作可实现的行动实施方案。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这一最有效的推动力
当前,我国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尤其是在完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和组织方式等方面,还远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至于影响我国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和稳定性。
要通过深化环保战略科技领域创新改革,使全社会认识到环保科技创新是引领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推进在环保科技方面有更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明转变。
要格外注重目标导向,高度重视从环保科技服务社会发展和环保产业实践中凝练科技问题,解决好环保治理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底层技术互动问题。
比如,近期交付乌兹别克斯坦的总功率达14400千瓦的中国货运机动车,使用了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等多项先进技术设备,能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耗、减少对外排放和电磁污染,所有指标均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实践表明,通过科技创新举措加速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环进程,可推动构建绿色、高效、低碳、可持续的生产体系。
要更加深化环保领域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和成果评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环保科技知识产权保护,贯彻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责任机制,使环保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得到根本改进,最大限度地调动环保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用心用情营造有利克难攻坚关键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采取切实有效有力措施引导和保障环保科技工作者专心致志、潜心钻研,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科技研发应用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环保科技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力度,大幅提高我国环保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成效。强化环保需求侧管理,不断提高绿色环保技术供给能力,尤其是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高质量产品和生态环保服务的识别把握能力,推动形成科研技术路线与企业商业模式高效无缝对接的信息优势。
紧紧抓住优化工作布局这个重要环节
生态环保领域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气、水、土壤等环保与治理,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创新,关乎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人与自然高质量和谐共存共处,涉及鉴定、检测、取样等极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调动起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创新体系。
要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企业特别是更好发挥科创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要调动科研院所、高校力量,加强各路多方致力于环保科研创新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让各类创新主体都能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要构建有利环保治理信息共享平台,解决综合研判知情难、信息数据采集不准、分析研判不真实、不及时等问题。重点强化环保战略科技引领,提升环保执法治理效能,向环保科技执法发力赋能。
一是规划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相协调互补的环保综合执法平台。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监测等,实现取证从传统“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提升环境保护科技监测效率和查处打击环境违法精准度。
二是完善环保鉴定机构和专家库建设。推动建设培育一大批科学规范、有资质实力的鉴定机构,尤其要储备聘请专家和专业人士作为专家库成员,形成适当数量、分门别类的专家勘验检查核查、检测监测等团组(队)。
三是建设开发应用环保情报分析、指挥系统。通过梳理建立致污嫌疑人和单位“黑名单”数据库,建造超标排污治污监测站、点预警系统。
四是研究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线上调解平台和生态修复罚款缴纳综合平台。据报道,去年12月3日,某法院就非法捕捞水产品案,通过“北部湾—琼州海峡”海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平台成功进行诉前线上调解,被告对法院提出的调解意见全部接受并当场通过手机转账方式缴纳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修复费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及修复方案编制费用数万元。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急需要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为支撑。
坚定选择更加重视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这条阳光大道
强化国家环保战略科技力量,绝不意味着关起国门来封闭地搞,恰恰相反,中国在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在更大的开放合作、更多边交流互鉴中求创新发展,让环保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高端,着力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环保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建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环保科学研究基金。
要看到,环保战略科技创新在一些突如其来的环保污染灾害、灾难来临的危急关头,可以起到“硬核”力量。可到目前为止,这个“硬核”力量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被人们很好掌握,以至于当灾难降临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处置和救治。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灾难所释放的核辐射造成数千平方公里土地被污染,导致上万人长期受影响;天津港危险品仓库危险化学品爆炸给港区人民生活、生产、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恶劣影响;去年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东北、西南等地的森林山火造成的生命、生态、财产巨损令人哀叹……类似各类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还可以列出很多很多,但从造成事故原因和处置能力分析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灾前预防和灾后救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些灾难带给人类的教训和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捍卫各国协调一致和多边主义的“全球应对”行动,更加强化国际环保战略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开发研究出更多环保科技产品,形成全球生态环保治理新体系新格局。
2020年,中国已向世界作出明确承诺,致力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这些庄严的承诺及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担当。那么,我们靠什么去实现目标和担当?靠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不断强化国家环保战略科技力量,向环保科技创新要答案,用富有实际成效的生态环保治理创新科技成果,强力支撑助力中国承诺目标的实现。要广泛深入开展超越疆域边界局限和人为藩篱的国际绿色环保降碳和环保战略科技创新合作,建立建设与更多国家的绿色环保降碳战略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关系,集全球人士之智,点亮环保战略科技创新之光。
(作者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