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关乎民生的心灵工程

——从文化和日常谈起

穆欣欣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过程中,注意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新任务、新举措,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是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的支点和因素。在新时代,民生和文化,从未如此地紧密相连。过去讲民生质量,现在强调的则是民众的生活品质;过去的民生更多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现在则涵盖民众的精神层面,比如文化,她是关乎民生的心灵工程建设。

在澳门文化局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句话:“以文化铸造城市灵魂,传播美好价值。”我们的工作,是告诉民众,文化是大众之事,文化是我们的日常,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用文化来传播正确、美好的价值观。

文化这一关乎民生的心灵工程建设,需要深入民众、深入社区。今年1月,在澳门举行了第二十届澳门城市艺穗节,这是一个做了20年的节庆品牌活动,一直以“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为理念。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艺术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展开18项、内容超过280场的活动和演出,将文化和日常的关系发挥到极致。比如开幕式就是一个“人人艺术家”的展览,我们在熟悉的社区用一个小型货柜改装成展场,展出的作品从画作到装置艺术,全由市民提交创作,最小的创作者只有3岁。然后,演出打破常规,在非正式的演出场地进行,从菜市场、茶楼、到酒吧、户外,都可以是表演空间。比如有一个节目叫《百工百业健康操》,创作者深入到菜市场去观察卖鱼人或其他劳动者的日常动作,然后创作出一套健康操。可以想象,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身边会突然有人做起健康操,会是多么有趣。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传递艺术就在身边、文化就是日常的观念。另一个比较惊喜的节目是《艺术有人叫外卖》,这是艺团和点餐外卖平台合作,让艺术与我们熟悉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很多人会点餐叫外卖,不一样的是,在这里还可以外加一份艺术外卖,在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的选项里四选一,演员也是外卖员,给你送餐时在你面前表演5分钟,让你零距离观赏艺术。

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她像阳光,给予我们温暖。而这份温暖,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因此,这届城市艺穗节,我们用文化关怀弱势群体。有一个节目叫《Todos Fest》,意思是所有人的节日,是由一群长者和身心障碍人士出演。前两天我去看了这场演出,他们在观众面前展现日常,他们有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有他们的人生困惑,原生态的表演就是真实的展示。我看到那一刻的他们,活在当下、享受艺术,特别感动。有文化的滋养,就是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人”这个重要因素。因为要结合文化是大众之事,因此我们推出了文化传播大使项目,从市民中以海选方式挑选了25位文化传播大使,和我们一起推广文化。25位传播大使涵盖了各个年龄段,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一年的培训学习,这些文化传播大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在他们做的几个实践项目中,比如在中国境内第一座西式剧场——澳门岗顶剧院,做了一个穿越之旅,以沉浸式戏剧的形式向民众介绍岗顶剧院的前世今生;用最经典的广东粤剧《帝女花》片段在街头做快闪;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在孙中山曾经的行医馆“中西药局”开设凉茶配制工作坊。这正是把文化的推广、传承、创新共冶一炉,或放在文物建筑内、或走上街头,用最亲和的方式,和民众零距离接触。必先认识,乃生感情。这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文化之于民生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文化之于生活的反思功能也不应被忽略。疫情之下,或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如何重构人文精神世界,是全球化的课题,也是民生的课题。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文化治愈人心的功能越来越有所凸显。文化是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观照,疫情防控期间证明,文化不但没有缺席,还起着一种精神的牵引作用,满足民众多样性的需求。民众通过参与接触文化,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审美,表达和抒发各种情感,能够愉悦心灵、获得幸福感。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委员、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

2021-02-01 穆欣欣 ——从文化和日常谈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74.html 1 关乎民生的心灵工程 1,1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