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照宁
“几年前,我去国外参加会议,在大街上发现有很多残疾人独自出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说,“当时我很诧异,怎么外国有这么多残疾人?在咖啡厅、博物馆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几乎都是自己出门。回国后一段时间我才发现,不是外国残疾人多,而是我国的残疾人因出行不便,很少单独上街。”
一提到“无障碍城市建设”,大家往往会想到盲道、轮椅抬升装置等助残设施。但在冯远委员今年带上两会的联名提案中,开篇一句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无障碍环境建设,关系到每位正常人能否顺利舒适地参与到社会各项活动中。”
普通人出行也需要“无障碍”吗?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残疾人出行仍然面临诸多不便。“我曾见过一位残疾人,刚从无障碍公交车上下来,想前往站点旁的爱心驿站歇息,但驿站却没有供轮椅进出的坡道。”冯远认为,目前很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残疾人出了公交地铁站后,一个矮矮的路肩都能成为“拦路虎”。
“想要真正建设一个无障碍社会,首先要打开我们的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冯远委员对记者说,“从每个人出行体验出发,就能发现更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无障碍设施建设,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加强无障碍环境的人性化、精细化建设,倡导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包容性和便利性是关键所在。”冯远建议,从全体使用者着眼设计无障碍环境,“少设施,多坡地;少文字,多图形”。如对于盲人,除了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还要对重要的标牌、按钮等增加盲文;针对老年人,可在公共空间座椅设计支撑起身所需的助力辅助装置,这些细小的设计都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人性化的体现。
此外,冯远还提出,信息无障碍建设同样重要。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信息化使用需要和场景,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结合人工智能,VR、5G等技术,全面实施政府网站及公共服务应用程序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同时鼓励通讯、金融、医疗等公共服务电商平台实施无障碍改造。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无碍’,城市才能拥有‘大爱’。”冯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