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连线基层:在康复中心重拾信心
“以前上个坡儿,或者走道儿急了,就喘不上来气儿,还胸闷。康复训练了一段时间,感觉好多了。”56岁的蒋义学告诉记者,康复训练已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
3月2日,蒋义学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山东省龙口市下丁家镇中心卫生院,这里是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在全国正式运营的第9个尘肺病康复中心,去年9月挂牌。
在完成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测量后,蒋义学和病友们一起开始了康复训练,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依靠康复训练,这个被诊断为尘肺病三期的农家汉子,生活基本自理,还能够给予病友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近年来,除了山东省,“大爱清尘”还在湖南、四川、陕西、湖北、安徽、贵州等多地建有尘肺病康复中心项目,希望让更多尘肺病患者像蒋义学一样,重拾信心,过上“自由呼吸”的生活。
记者观察:尘肺病康复站全国试点
尘肺病,是一种没有医疗终结的职业病。因作业过程中吸入大量粉尘,患者的肺会逐渐纤维化,最终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而无法呼吸。
实践证明,在尘肺病农民集中的区域建立尘肺病康复中心,通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可预防其并发症,延缓尘肺病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
按照《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要求,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列支1.92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全国29个省级单位试点建设320个康复站。
在河南省郑州市、陕西省铜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等多地,尘肺病康复站建设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其中,重庆市以尘肺病康复站建设国家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大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工作,目前已建成超过20个初具规模的尘肺病康复站。
连线委员:落实涉尘企业主体责任
为尘肺病人发声,是全国政协委员严慧英这些年来一以贯之的“事业”。这位在8年前通过研讨会了解到尘肺病农民生存状况的全国政协委员,被这一群体的遭遇所触动,此后从未停止关注。
缘于严慧英持之以恒的奔走,在九三学社,对尘肺病的关注从“个人”升级成到了“组织”。在她曾经的提案中,特别强调对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和企业加强工伤保险征缴的执法检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通过整体帮扶措施和制度层面的推进,帮助尘肺病农民。
“随着这些年国家的重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尘肺病患者的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有一些具体问题要解决。”严慧英认为,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仍然是职业病防治当中的难点之一,“是否可以将违反法律的企业上升到刑事责任上来追究。”她想再次在全国两会期间传递这样的声音,号召公众关注职业病防治这一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