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犇向新征程·委员报道

两个报告“一节课”

特邀委员记者 唐江澎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高中教师,我今天参加大会开幕会,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两个报告“一节课”。

开幕会结束后,在回驻地的车上,委员们就报告内容展开了热议。我也一直在思考,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是何以做到“短”的?又为何在我们政协委员的心中掀起了“波澜”?我的主要体会有四点——

一是以宏观的眼界整体把握。总结2020年工作,理论学习、协商履职、凝聚共识、完善制度、自身建设五大方面,形成辐辏格局,唯其有中心指向、有宏观思考,方能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二是以通透的理解创新表述。短文章不是仅靠剪裁成的,新句子也不是仅靠推敲出来的,没有创新的思考就没有精准的新提法,也就没有精短的新表述,陈言务去的背后是思考的深入度、成熟度。大会堂里边听边记,竟有这么多新收获。例如,学习教育活动四个“从……中”的路径与四个认同目标的新设计,政协制度六个优势的新提法,政协委员履职四个基本能力的新要求,“各抒己见而又乐于互动、谋有差异而又善于求同”的新表述,新意迭出中深意倍现。

三是以清晰的思路落实工作。安排2021年工作,一个重点,一条主线,一项目标,一个抓手,清清楚楚,简明之要在于简中求明、唯简方明,这里惜墨如金却胜过汩汩滔滔。

四是以务实的要求激励履职。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是我当时就记住的金句。听完报告,记得住,说得出,回去才能做得好。一节好课总是有力量感的,总是能让人回味的。

两个报告“一节课”,引发的是长久的思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2021-03-05 唐江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10.html 1 两个报告“一节课” 2,51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