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一个也没有掉队!”

本报记者 谢靓

3月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现场,台下掌声如潮,久久不息。

掌声,献给毛南族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带来的一个故事,故事里,有让人落泪的贫瘠,有坚守承诺的初心,和对“一个也没有掉队”承诺的兑现。

韦震玲的家乡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村寨,小时候,家乡偏僻闭塞,进城返乡都得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当年12岁的阿爸到县城读初中,独自背着行囊从日出走到日落,站在山头远远望见县城时,忍不住放声大哭。很多父辈离乡外出后,因为山高路远,多年都没有回来。”韦震玲回忆,由于家乡缺水,村头的大水坑就是韦震玲阿爸儿时的嬉戏天堂,更是全村赖以活命的水源。“后来水质实在太恶劣了,爷爷就带领村民炸开了大山,找到了地下水源。但有了净水,还得下到很深的洞底挑水上来,每次亲人挑水,我都心惊胆战。”韦震玲说,阿妈对用水管得很严:洗脸水要留着洗手,洗完手还有别的用处,最后还要留着喂猪羊。因为缺水,家乡只能种植玉米和黄豆。贫困,始终挥之不去。

贫穷落后,源于交通不便和水源短缺,源于封闭与隔绝。毛南人自古就生活在大石山里,说着只有本族群才懂的语言,韦震玲的阿妈说,不会毛南语,手里有钱也没用,没有人会卖东西给一个“外人”。乡邻之间习惯于物物交换,婶婶杀了猪羊酿了酒,就跟邻里交换其他东西。人畜共居的屋里,大人就着昏暗的油灯干活,孩子在牲畜的叫声、气味中入睡。恶劣的环境限制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追求,在漫长的岁月中,族人们孜孜以求的仅仅是暖衣饱肚。

“那时的我,曾经以为,家乡永远也无法与外界相连了,除非奇迹发生。”韦震玲说到此处,动情不已。台下的委员们也屏气凝神,沉浸在辛酸中。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

“我们毛南族是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仅有10.7万人,这个占全国人口不足万分之一的小小民族,却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韦震玲说,随着中共中央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进驻了村寨,他们把扶持政策一条条讲解给群众,把脱贫措施一项项落实在山乡:凿山开路,挖渠引水,平整宽阔的道路修到每一个村寨,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引进每一户人家;教育、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完善;扶贫产业逐渐兴起……

“所有的努力只为实现那个庄严的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和全国一道共同成长、繁荣富强。”韦震玲的话语震撼了台下每一位委员的心,掌声再次响起。

如今的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现在驱车直达家门;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一位返乡台湾老兵感叹:共产党太伟大,竟然把这么好的路修到了这里!一位远行游子全家归来,眼含热泪点赞祖国扶贫的传奇。一位宁波来的歌手流连于美丽山乡,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动人歌曲。

毛南山乡的巨变,是我国伟大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现在,我国人口较少的28个民族全部告别了绝对贫困,一个也没有掉队!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韦震玲的家乡就在表彰名单之中,这让她激动不已。

“习总书记在回信中鼓励我们‘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发言中,韦震玲感慨万千。

这是属于中国的奋斗,奋斗还会创造更多奇迹。

2021-03-08 谢靓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30.html 1 “一个也没有掉队!” 2,83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