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犇向新征程·评论

采取切实措施端牢饭碗

本报特邀评论员 陈萌山

“仓廪实,天下安。”这句话是当前中国发展形势最好的注脚。2020年,我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经受住了重大危机事件和恶劣外部环境的考验,成为疫后经济社会恢复生产、平稳快速发展的压舱石。经历了疫情洗礼,我们才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粮食安全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也理应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继续不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采取切实措施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市场稳定,是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好步、“十四五”规划开好局需要把握好的重要命题。

确保粮食安全,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种子作为农业“芯片”是粮食生产提单产增效率的保障基石和增长源泉。丧失种业竞争力和主动权,农业生产将受制于人。打破制约,实现种业自主是当前要务。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需摸清现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有战略有规划有引领地实现种业突破和劣势逆转。其次要立足科技创新打好“翻身仗”,突破关键“卡脖子”环节,集中力量攻关核“芯”。激活相关主体,注重市场驱动,打破合作界限,建设一批国家级制繁种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齐头并进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确保粮食安全,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安全的根基与底线,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稳粮食产量要先稳播种面积,关键要守住“三条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红线。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划定基本粮食耕地面积,将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严禁“粮田不种粮”,提高地方政府严格审批耕地的意识,探索新型耕地粮田保障制度。

确保粮食安全,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持续增收为导向的粮食安全产业体系,明确粮食安全产业带布局与目标,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压实“米袋子”省长和书记责任。对粮食优势产区实施定向支持的精准政策,重点承担粮食保障功能的省区要给予政策与财政倾斜。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形成以粮食生产、加工、仓储和流通协调发展为基础,生产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融合资源多的区域粮食安全产业供应链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要继续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2018-2020年,为期3年的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应该依靠试点期积累的有益经验,继续扩大保险试点范围,推动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落实。各地总结试点经验,着力形成长效持久的可行模式,因地制宜开发保险产品,满足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同时依赖科技力量,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数字化水平,解决农业保险“查勘定损难”等顽疾。(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2021-03-10 陈萌山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04.html 1 采取切实措施端牢饭碗 3,1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