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被作为其中的关键变量。育新机、开新局,都需要向创新要答案。推动科技工作者多做“从0到1”的研究,需要必要的政策、体制、机制的支持,驱动他们矢志不渝几十年深耕一个领域、不断向前行的,也一定有一个跨越时代、不变的定量。
这个定量是什么?这是记者今年走进全国两会现场,走进全国政协会议科技界别驻地,最想探寻的答案。
“你想过青海高原的每一滴雨,是从哪里来的吗?”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王光谦抛给记者这样一个问题。
“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你不好奇这个事吗?宇宙上除了目前我们发现的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还能不能找到第五种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提出这个仰望星空的问题。
“如果没有纳米材料,我们今天用的智能手机,按照传统元器件,得码一栋楼那么高。”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对于记者“纳米材料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做的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委员们的问题,让人第一时间想到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的那个词——“好奇心”。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到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6个关键问题,其中之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如何做好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
委员们懂得呵护这份“好奇心”的重要,这些年,他们一直在积极呼吁。
“建议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早期,不要用力太猛地去灌输‘术’,而要给予孩子们自由呼吸、自主探究的环境……”
“建议将长江学者的评定年龄延迟到50岁,给予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中青年研究者一份从容的研究心境,让他们沿着科研兴趣研究下去,而不是为了‘帽子’,去做短平快的项目……”
“建议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愿意做科普,要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呵护这份好奇心,引导更多孩子学会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帮助科学家营造一个专心的研究环境,不断扩展人类知识的边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