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博物馆要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

3月11日,重庆市长寿区政协机关干部来到位于长江边的晏家街道,参加全区义务植树活动。张异 凌云 摄

特邀委员记者 马萧林

近段时间,从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考古盲盒”供不应求,到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爆红“出圈”,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方式的连番推出和全网热赞,为今后博物馆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要真正了解青少年的特性和需求。博物馆要优化调查方式,针对青少年鲜明时代特征,改变调查方式,主动在微信、微博、知乎、B站等青少年关注的新媒体上听声音、看变化,利用大数据及时了解、分析青少年的关注点、兴趣点,为快速、高效推出具有时代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要建立服务青少年的博物馆资源菜单系统。深入挖掘历史文物的时代价值,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与当代精神要旨的有机贯通,结合青少年需求,有靶向性地推出主题展览、教育学程及实践活动,建立涵盖不同学科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开发更多以教育为主导的出版物、音视频、游戏动漫及特色文创产品,构建优质的分众化、分类化“博物馆资源菜单”系统。同时,要重视博物馆教育资源向边远、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普惠传导和流动输出。

三是要形成更为常态化的文化传播方式。认真总结、冷静分析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避免“一股脑”“一阵风”现象,真正变“文化热度”“新晋顶流”为常态。探索形成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新闻媒体、网络科技等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活用各类传播手段,创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连接方式,从而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感染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2021-03-13 马萧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83.html 1 博物馆要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 3,3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