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

王学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不开强大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相融相汇,将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的磅礴伟力。

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奋斗理想。贫困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持续存在,但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数千年来始终不渝地以坚忍不拔的信念抗争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夸父追日到大禹治水,从愚公移山到精卫填海,折射出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与贫困和苦难斗争到底的倔强被空前激活,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弘扬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让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步伐更加坚毅。

兼善天下的儒商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注重市场活力的释放以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的创造力的激发;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注重实现社会公正和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其背后的强大文化基因,正是源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主导下的道义经济。中国传统的道义经济倡导崇德重义、讲信修睦、扶危济贫、兼善天下的价值理念,使“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成为广泛的社会认同。以儒商精神为代表的扶危济贫、兼善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支柱。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之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坚守不渝的行为信条。

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独行快,众行远。在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既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血脉与情怀的集中彰显。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和天下情怀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和谐相处、平等富足生活的向往,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是14亿人民团结互助,并肩投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寄托。大同理想和天下情怀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之一。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也必将给更多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脉和灵魂,其汇聚民心的意义将更加凸显。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奋斗的征途中,我们更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守好共同的精神家园,用共同的精神纽带凝聚人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1-03-18 王学典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632.html 1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 3,6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