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营周刊

绿色产业迈向“30·60”

本报记者 王金晶

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为主要议题之一。习近平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30·60”)。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致力于绿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产业是指以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而生产物质产品、提供劳务活动的经济活动。

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做好碳达峰工作、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产业支撑,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绿色产业方向)特约研究员、中关村国联绿色产业服务创新联盟秘书长杨洁认为,绿色产业中的市场主体是实现“近零”排放目标的生力军。

“十四五”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提升。

造林固碳

有数据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陆地生态系统2.48万亿吨碳储量中有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和公司股东捐款筹资数千万元,设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为地球母亲”专项基金,组建为“地球母亲生态保护社”,在河北省康保县开荒植树,成功栽植28万余株树苗,平均成活率高达90%,如今樟子松最高长至近4米……

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远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羽桐在企业成立之初,响应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承包4500亩大砂沟,先后投入1.02亿元坚持20余年绿化荒山。如今,昔日的荒山僻壤,已成为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生态园。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青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递交提案,建议摸清“绿碳”家底,编制“碳中和”战略规划,谋划整体布局。引导“绿碳”提质增效,加强森林经营,增强价值转化效能。

宋青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造林工作的量质并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提高森林生态质量,激活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

“十四五”时期,要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科技降碳

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耗。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不再需要补贴。“十四五”期间,预估光伏发电的成本还会下降三分之一以上。

他表示,从能源投入产出来看,制造光伏发电系统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在电站建成后半年左右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统设计寿命为25年,可以实现长期零排放、接近零消耗持续发电。

据了解,以每100MW光伏电站年设计发电量1.2亿度电折算,截至目前,通威已生产的光伏电池可以发电超过600亿度/年,能够满足4354万户城乡家庭用电需求,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46639公顷,年节约标准煤19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4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1922吨,减排成效显著。

杨洁则以工业余热利用为例告诉记者,我国工业余热潜力巨大,中高品位余热利用率较高,而大量100℃及以下的低品位余热尚未被充分利用,这部分余的热温度完全可以满足居民供暖、缫丝、印染、养殖、洗浴等需求,替代现有常规使用的煤、电、天然气、油等化石能源。工业低品位余热的充分利用必将对提高我国能源综合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做出巨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倒逼减排

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标志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杨洁告诉记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1年开始建设,并启动了7个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在已从区域试点阶段过渡到了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阶段。湖北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牵头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上海市、上海联交所、上海环交所牵头承担了“全国碳交易系统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成为首批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备案的“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

今年是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共涉及2225家年排放量在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其中涉及北京的发电企业13家。除发电行业外,未来钢铁、水泥、石化、航空等行业也将逐步纳入碳交易体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使用大户,将迎来新的碳排放的巨大挑战。

杨洁判断,随着“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这一机制不断成熟,它的有效运行必将起到“倒逼企业减排”“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

宋青则建议要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开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产更多以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国军还提出,要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蓝色碳汇在国家“碳中和”战略中的地位。他建议在全国碳市场中应该明确经过科学评估和相应程序,把蓝色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抵消机制和自愿减排交易,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2021-03-19 王金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15.html 1 绿色产业迈向“30·60” 3,71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