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党派聚焦“十四五” 同心犇上新征程

让中国的“朋友圈”更大些

——各民主党派中央提案聚焦“十四五”开局之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从陕西国际港务区首发,“长安号”吹响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号角。本报记者 贾宁 摄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本报记者 贾宁 摄

本报记者 孙金诚

■ 核心观点:

●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国际认可度,坚持评价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增强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

●注重金融制度创新,加速自贸试验区实体经济分层次、分区域“走出去”。

●加大力度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在科技合作交流过程中,巩固现有技术标准,并继续制定新的技术标准。

●以侨引外,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以侨架桥,筑造稳外贸稳外资堡垒。

许多中国人爱吃智利车厘子。你知道吗?91%的智利车厘子销往中国,运输仅需约30个小时。对于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可以如此便捷、实惠地买到智利车厘子,多亏了中智两国间的自贸协定。

智利车厘子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只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数据表明,我国和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进口食品、化妆品到家用电器、高档汽车,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让中国的百姓不出国门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同样,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国际合作领域的深化,世界人民也在享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红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这一话题也成为两会聚焦的重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各民主党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加快形成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加速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让中国的“朋友圈”更大些。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对外开放新活力

什么是开放?开放是一件件身边小事——是超市里的泰国椰青、俄罗斯牛肉;是免税店的韩国化妆品、瑞士手表;是剧院的英国歌舞、日本动漫……

开放更是经济发展大事——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明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11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12月,上海自贸区启动“全球营运商计划”……

过去40多年,中国扩大开放着力点主要是通过关税减让和各种优惠措施,促进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即促进国内相关规章制度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与国际通行、接轨,体现监管一致性。因此,中国需要在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且更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参考指标的营商环境,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不断优化提升,获得了国际认可。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中国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我国在借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覆盖面、精准度和创新性仍需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为此,民革中央建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范围更广、覆盖更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营商环境电子评价系统,推进电子评价系统与现有行业部门系统数据共享;鼓励支持基层营商环境创新,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国际认可度,坚持评价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强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

民盟中央则认为,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仍然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最大课题。

在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的提案中,民盟中央建议,尽快建立健全“放管服”改革的协调联动机制,打通顶层设计与部门间协调的制度通道;加紧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放管服”改革的责任体系;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推动服务精细化,进一步解决社会主体的实际问题和痛点问题。

▲▲▲注重制度创新

构筑外资集聚大平台

“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也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发展外贸。

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平台。

自2013年8月中央决定设立上海自贸区以来,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阵营逐步壮大。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这些自贸试验区承载着中国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主动作为、释放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的重大使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实施8年来,已形成260项制度创新成果。2017-2020年,中国连续四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不断减少。

致公党中央认为,我国自贸试验区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效果,起到了对外开放引领示范作用。但同时也表示,“面对当前国际贸易新形势、新情况,我国自贸试验区仍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发挥优势,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在调研中,致公党中央发现,我国自贸试验区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大门开、行业许可小门不开”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事中事后监管有待强化,差异化运营力度不够。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致公党中央给出的答案是,注重金融制度创新,加速自贸试验区实体经济分层次、分区域“走出去”;推动“上海模版”与其他自贸试验区账户的联动机制建设;推进民营企业参与自贸试验区FT账户建设;适时新增一批国际经贸新规则等重大试验任务。

此外,致公党中央还建议,尽快完善自贸试验区法律体系,构建市场监管体制;尽快完善保障机制;对涉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限制的试点措施,及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

如果说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那么“一带一路”建设则是新时代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以创新的方式掀开了国际合作新篇章。截至2021年2月底,我国先后同140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了投资、贸易、金融、科技、人文、社会、海洋等领域。

“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进入2.0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呢?

农工党中央认为,后疫情时期传统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模式受挫,国际合作的信任基础受到冲击,建议加大力度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巩固现有技术标准,并继续制定新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科技影响力;同时,支持并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在推动我国科技人员和团体加入全球科技开放共享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重建和巩固信任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我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得我国西部诸多节点由原来的“内陆腹地”跃升为第二轮开放的“前沿高地”。因此,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势在必行。

民盟中央把视角集中在西部陆海新通道,认为,“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第一线的重要桥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的枢纽作用更为凸显。”在民盟中央看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还面临着对外开放功能不强,影响力较弱;多个战略独立运行,集合度不强;运营平台竞争激烈,协同性不够;国内外律法不统一,国际化融合度偏低等困难和挑战。

为此,民盟中央建议,构建层次更高、领域更广、协作更优的战略合作机制;构建统一开放、合作共赢的平台运营机制和便捷高效、智能标准的通道运行机制;构建法律完善、尺度统一的司法仲裁机制,完善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强化专项资金保障和区域布局保障,支持沿线特色产业培育。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使得民革中央意识到加强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

民革中央建议,提升PCT专利申请质量,加强知识产权储备;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海外知识产权扶持机制。

▲▲▲发挥侨胞优势

筑造稳外贸外资堡垒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走出去”的中国人数量越来越多。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在中外交流中始终扮演着民间友好大使的角色,对促进中国与住在国的良好互动、促进国际社会与中国相互理解、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给华侨华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致公党中央分析指出,市场开拓渠道受阻,国外需求明显不足,高端要素引进受限,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上升,开发区、自贸区等开放型载体平台先行先试优势弱化等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障碍,建议充分汇聚侨海力量,以侨为桥,助力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致公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国际供应链建设、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支招: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智慧侨务”信息平台,驱动双“侨路”;

——强化制度保障,优化引侨环境,鼓励海外华商回归对接项目;

——内外兼修,涵养新侨资源,建立“留学生+华裔新生代社团”联谊机制,强化归属感、认同感、亲近感;

——引导侨商助力我国国际供应链建设,打造国际供应链链主企业;

——聚焦侨力共享机遇,引导侨商侨企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侨引外,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深度对接,打造侨商产业集聚高地;

——积极发挥侨界高端智库作用,搭建参与国际创新活动的平台,持续优化涉侨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帮扶侨商融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华侨华人优化产业结构;

——以侨架桥,筑造稳外贸稳外资堡垒,发挥展会国内大循环窗口作用,持续打造线上线下侨交会,助力国货出海,开拓海外新兴市场。

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创业、奋斗以及归国参与革命和投资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华侨文化,并形成了无数的华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存在于各个层面,依靠各种关系网络保持自己的发展、传播和进步,而文化和经济又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充分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华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民盟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仍存在挖掘和研究不够,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开发利用意识不强,未能发挥中外交流重要平台作用;华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和情感纽带作用有待发挥等问题。

发掘并保护华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华侨文化历史,既有助于增强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民族认同和“根在中国”的乡土情怀,又可以强化华侨与各国人民和平相处的文化特质,让世界各国更加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

民盟中央建议,开展全面普查,建立华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推进华侨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建设,打造标志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际品牌;加强对华侨华人史上各个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侨领的文物史料发掘和展示,发挥华侨文化遗产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增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1-03-19 孙金诚 ——各民主党派中央提案聚焦“十四五”开局之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派聚焦“十四五” 同心犇上新征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27.html 1 让中国的“朋友圈”更大些 3,72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