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 记者手记

让老百姓享受对外开放的“红利”

本报记者 孙金诚

超市里,来自加拿大的鲜活龙虾成为抢购爆款;网络上,“一键下单”即可让美国的奶粉、德国的药品越洋送货到家……今天,国人购物清单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这一切,源于中国40多年来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对外开放40多年来,老百姓对开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从开放中享受到了红利。

1987年11月12日,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开业,可乐和炸鸡、土豆泥、面包一起放进9.9元的套餐里。两年后,上海的第一家肯德基落户东风饭店。当天的《新民晚报》用整整一个版面的广告宣告了洋快餐的驾临,诱惑着那些刚刚从困难年代走出来的人们,“肯德基里的鸡当天卖不完,可是要扔掉的!”

40多年弹指一挥间,“国民神车”桑塔纳已成了遥远的回忆,排队购买的可口可乐已变得随处可得,中国的服装品牌早就代替了皮尔·卡丹的位置,货架被搬空的宜家也早就成为普通中国人喜爱的大众消费品。

对比现今繁荣的消费,很难想象在40多年前,中国人曾经历过一段即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岁月。凭票、排队、缺货,是那个年代常见的场景。

对外开放4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的历史巨变。要说这40多年里不变的,那就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政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的初心。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今天,中国仍然坚持开放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并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促进国际循环、深化对外开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更多的开放政策和措施将要落地。这将帮助中国进一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同时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2021-03-19 孙金诚 ■ 记者手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29.html 1 让老百姓享受对外开放的“红利” 3,7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