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政协新闻

“想不到,咱农民也能吃上‘技术饭’”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政协助力“易迁社区”产业转型发展小记

通讯员 陈新才

一个承载500多户1500余名易迁群众就业致富的千亩产业基地,计划用一个月时间推进100万棒春季香菇生产入棚任务。但仅仅7天功夫,菇农就认购43万个菌棒入棚!

3月15日下午,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政协副主席、社区协调管理指挥部副指挥长王玉林抽空到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察看工作推进情况,一圈转下来,感觉脸上烫烫的:“不中,一百万棒计划,满足不了种菇群众增收的愿望。”

青龙泉社区是郧阳区政协定点联系包保的单位,区政协抽调政协干部、委员组建了管理协调指挥部,负责推动社区产业发展。

这是郧阳区精准扶贫破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搬迁而新成立的一个“易迁社区”,也是全国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单体最大的安置区,集中郧阳区18个乡镇的4251户15133名建档立卡对象,其中500多户1500余名易迁群众依靠香菇生产“家门口致富”圆了“搬出穷窝窝、过上好日子”的致富梦。

“受气候影响,青龙泉社区菇农一年只能种一季秋栽菇,剩余半年多时间都闲着。”“建议尽快探索‘四季不闲、全年出菇’转型发展路径。”2019年,青龙泉社区指挥部成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建言。

郧阳区委、区政府采纳青龙泉社区指挥部政协干部、委员建议。经过反复论证,2020年,斥资建设“制棒、点养菌工厂化”多季菇生产模式,投资1亿元,对社区1200多亩香菇基地水电、棚架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菇农把工厂化养菌成熟的菌棒入棚上架即可出菇,既降低了人工点养菌感染风险,又减轻了菇农劳动强度,一举打破传统香菇生产“靠天吃饭”“全年只能一季秋栽”困局。

同年9月,在青龙泉社区推广普及,多季菇长势喜人,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出菇快、出菇猛、出菇急,加大了疏菇用工成本。“多季菇只能卖鲜菇,价格不稳当,不如秋栽菇牢靠。”“这一茬采了,打死我也不再种香菇了。”

王玉林万万没想到,多季菇生产推广刚刚起步,就遭遇了“滑铁卢”。

通过和菇农交流、到香菇大棚“侦察”,王玉林很快发现毛病出在哪儿——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之后,青龙泉社区指挥部在“利益联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协调区菇业公司出台“承诺棒均达标8元收入兜底”“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招商引资在产业基地建立鲜菇收购公司。

一连串配套“招数、动作”一出,在让菇农吃下“定心丸”、增强归属感的同时,也调动了菇农生产多季菇的“胃口”。“去年11月,我家种了2棚、9000棒多季菇,两茬收入6万多,后两茬再收入2、3万块。看着种植多季菇有赚头,我们这个互助组13户,每户都认购了5000棒,我也不甘落后,早两天也认购了4500棒。”菇农石洪科掰着指头算账说。

满打满算,不到7个月时间,青龙泉社区菇农对多季菇不仅实现了从疑惑抵触到主动认购生产,而且随着郧阳区多季菇生产全面推广,社区菇农在经营好自家香菇生产的同时,还组成技术服务队外出挣钱。

“想不到,咱农民也能吃上‘技术饭’,每天至少收入一百元,有时可以拿到一百六七十块。”这几天,吴立强、刘单启等60多名小镇菇农,一大早赶到柳陂镇沙洲社区香菇示范种植基地里,一边忙着疏菇、采菇、注水,一边开心交流着:“咱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指挥部劳苦功高,关键是区政协的干部、委员工作用心、用情。”

2021-03-20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政协助力“易迁社区”产业转型发展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76.html 1 “想不到,咱农民也能吃上‘技术饭’” 3,7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