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觉醒年代》:

主流电视剧的创新性生产

段运冬

大型电视剧《觉醒年代》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定在1.220%以上,收视份额占比4.578%,成为收视率之冠。从电视产业的运行逻辑来说,高位收视率意味着电视剧得到观众认可,电视剧生产取得成功。《觉醒年代》的成功,还在各种自媒体上均得到确认,豆瓣评分到达9.1分,甚至有的话题被进行二次传播,成为史学界、思想界等领域的关注热点。《觉醒年代》作为新时代中国主流电视剧生产的创新模本,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典范,在新时代中国主流电视剧的创新生产上,是如何体现的,值得深入探讨。

我认为,《觉醒年代》第一个创新是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回答了中国道路和方向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影视界已有一系列影视作品,之前的作品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但《觉醒年代》不一样,它关注的是在中国近代史最为迷茫的时候,从1915年到1921年这6年,与很多宏大叙事相比,时间已经很微观了。在一个微观的时代,导演选取的又只是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讲述,以找寻为叙事牵引,以找寻过程中人物形象的戏剧性对比为落点,呈现出这一时代国人对国家道路和发展方向做出探索的种种努力,从而引出整个故事主题: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时势英雄的孜孜探求,做出了如今的正确选择。电视剧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到一个新时代对国家道路和方向进行诗性回答的影像路径,将国家的宏大命题根植于以文艺的大众文化之中,将寓教于乐和主流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瞄向重大节庆活动进行艺术生产是当代中国的艺术传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承续着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惯势,更需要思考高位创新问题。即如何将影像表达与时代话语更紧密地结合,打破传统方式,探索新的叙事。2019年,最为成功的作品莫过于《我和我的祖国》,它以书写的方式,将国旗作为核心标志,展开对民众的表现,抒发爱国情怀。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现对象必然涉及早期共产党人,这与表现一般民众不同,在纪念性的诉求上,还需要加入仪式化的东西,充分显现对时势英雄的尊重。正是这样的纪念性,为电视剧在影像语言上的创新拓展了空间。

为适应纪念性和问题式的表达需要,《觉醒年代》还在电视语言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吸收了大量的美术元素,通过瞬间定格与美术图像的纪念性结合,外加字正腔圆地画外音和对白,庄严、形象地营造出一种革命和求索的氛围。人物雕塑般的造型,黑白木刻版画元素的使用,红黑色彩的强烈对比,瞬间定格的肃穆,电视剧将故事的动静张力、情绪张力发挥得酣畅淋漓,加之故事表现的戏剧化,成为跨越版画、雕塑、电视等媒介表达的一个有效个案。

《觉醒年代》的另一个创新是将故事编排的内容与观众认知结合,进而激发观众的知识经验,产生影像与情感的共鸣。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这些革命精英和知识精英的人物形象、影像造型、人物对白,直接和观众已有知识经验对接,在观看中产生共鸣,从而缩小了与观众的距离,这为年轻观众,吸引他们的观看,留下伏笔。

众所周知,“新时代”是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回应。密切关注新时代话语表述,在全媒体文化消费与接受平台上,面对新一代的“流量观众”,如何创新中国主流电视剧生产?如何诗性地回答我们应向何处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我想,《觉醒年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

2021-03-22 段运冬 《觉醒年代》: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47.html 1 主流电视剧的创新性生产 3,8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