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本报记者 范文杰
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支持“三西”地区(甘肃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背景下,宁夏西海固地区采取移民方式,历经40多年,经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斩穷根”,将123万贫困群众搬迁至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但受自然、社会和不同时期搬迁条件等因素制约,不同时期移民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搬迁移民生活生产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蒋齐以宁夏为例说,不少易地搬迁群众的安置区在未开垦的荒地上,产业基础差、层次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收入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成为移民收入的主要支撑,巩固脱贫成果基础十分脆弱。同时,移民就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几次移民中,都有相当比例的劳务移民,这些移民均安置在了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受移民文化程度、知识技能等影响,劳务移民就业不稳定,直接影响移民家庭收入和生活,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为此,蒋齐建议,国家应制定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方案,建立长效跟踪监测和扶持机制,指导地方做好易地搬迁安置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同时,设立易地扶贫后续扶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安置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蒋齐还建议对易地搬迁群众加大培训力度。拓展以工代赈、就业培训等资金使用范围,将安置区40岁以下参加文化知识学习的、60岁以下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力纳入务工补助范畴。“安居且乐业,安置更安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