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族宗教

发言摘登

朱晓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

和平解放开辟了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道路

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开辟了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道路。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地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建设好治理好西藏,我认为至少有六条基本历史经验:一是高度重视西藏的战略地位;二是牢牢抓住每个时期西藏工作的主要矛盾;三是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四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五是铸就了以长期建藏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六是开辟了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道路。

70年来西藏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上下两篇、五个时期、两大跨越。

上下两篇。上篇是1949年到1965年,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西藏人民完成了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推翻封建农奴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下篇是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到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个时期。是指上篇的民主革命,以1959年平息叛乱为标志,前八年和平解放和后八年的民主改革两个时期;下篇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为标志,分为成立自治区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第五个时期——治边稳藏的新时期。

两大跨越。第一个跨越是社会制度的跨越,西藏经过民主改革,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跃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经过改革开放,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从贫穷落后向富裕幸福的跨越。

班班多吉(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

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是必然趋势

坚持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方向,这是一个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大的历史问题,更是大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从学理的角度搞清楚,外来佛教为什么会本土化?关于佛教中国化的问题,汉传佛教很早就提出来了,古代很多高僧、学者提出过华化佛教的概念。华化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传到汉地的佛教,不是纯正的印度佛教,在建、修、行等佛教的核心点上不是原版的佛教,是进入中华大地之后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元素、基因、种子,因此这样的佛教叫华化佛教,就是中华来的佛教。怎么看待中华来的佛教,当时的学界有些人认为那是华化的不是原汁原味的佛教,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我们应该坚持,我们应该走这样的道路。

到了近现代中国汉地的很多学者,如冯友兰等到了西方和美国,接受了现代学术的方法,回来以后运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去梳理中国佛教史,认为从现代学术角度来看,华化佛教,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是可行的道路,也是必然趋势,是合理合法、不可抗拒的。

藏传佛教也是如此,印度佛教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在西藏地区发生了与当地相适应的改变。如萨迦派的形成,其经典是经过历代萨迦班智达贤者们共同阐释、发展的结果。如同禅宗一样,达摩进入中国,他只有很少的授受,到六祖慧能才有了《坛经》,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第二个学理根据就是翻译。印度佛教是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中国人通过上千年的奋斗把梵文翻译成汉文、翻译成藏文,而且翻译得这么准确又具有创造性,这是最大的中国化。中国人讲佛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审美情趣、中国的理想境界去讲,因此翻译本身就表明了佛教已经在中国化了。

喜饶尼玛(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藏学专家):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体现

和平解放是西藏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在抗美援朝这样的困难时期,解放军进藏时的装备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支援和帮助。其中包括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工人生产的钢材、机械、圆球、钢针、铁锤,北京、天津生产的雨布、防保布,华南生产的白糖、红糖、毛巾等等。可以说,和平解放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共同体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实践于各族人民的行动当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体现。

在近现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救亡图存的历史大潮中,各个民族、各个行业都在为民族团结作贡献。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才能实现国家统一、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才能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向自觉的跨越,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胡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要加强对青少年开展中国历史的教育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就西藏而言,学党史、西藏地区的历史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重要。涉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着重考虑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在教材读本上,既得有像《西藏通史》这样的大部头,也要想办法讲好小故事,用适宜现代传播的手段做出一些既有新意又有历史价值的宣传产品,达到普通大众和青少年学习理解的效果。

王小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民族和宗教教研室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为西藏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近年来,关于西藏当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新成果、新进展,但是新披露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一些珍贵资料还没有挖掘、使用出来,开发率、使用率还比较低。应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讲好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经济文化认同的过程,回应国际上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观点,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美国学者梅·戈尔斯坦的《西藏近现代史》(四卷本)为例,书中使用的材料丰富、研究立场相对客观。应进一步利用该书的价值,回应被西方“误读”的西藏近现代史及一些当事人在境外发表的一面之词,“借力打力”,做好涉藏外宣工作。

宋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十七条协议》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本身就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议首先强调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号召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具有反帝、反封建、爱国的特色。祖国大家庭,从民族的角度,建构的共同体是大家庭。协议里面好几个条款表述得很深刻。《十七条协议》中包括宗教、文化、民生等等方面也都有明确的条款,由此形成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西藏以及西藏本身自主艰苦奋斗的大格局。

杜玉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注西藏社会基层、普通大众心理意识的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为重新审视、重新梳理西藏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历史纵向来看,国家、社会是动态的、有机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互动、相互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民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的,各种作用间的联动和影响在现代史学当中反映的还不够。

目前,西藏历史研究侧重于上层、法律、制度、精英,对社会基层的关注度还不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的认同是最终的认同。应该加强对社会基层、普通大众心理的研究,体现西藏和平解放后社会基层的潜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变化。

廉湘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总干事):

加紧建设我们自己的涉藏研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从和平解放到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基本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了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胜利前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西藏进入平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以及开展涉藏研究需要站在新时代角度。我们需要加紧建设我们自己的涉藏研究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公保(中国西藏信息中心主任):

充分认识西藏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历经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几个重要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伟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西藏民族团结的基础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值得注意的是,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特殊情况,一是面临严峻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二是面临极为严酷的自然环境,在充满复杂性、艰巨性的现实挑战下,党中央集中力量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雪域高原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不亚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的重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胜利,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自治区的成功实践。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工作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

2021-04-15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132.html 1 发言摘登 5,1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