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颖
1981年,在改革放开的春风吹拂下,《文史知识》顺应传统文化热潮,应运而生。40年来,《文史知识》已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宣传的重要阵地。4月9日,中华书局在京举办了《文史知识》创刊40年座谈会,《文史知识》新老作者、新老编辑、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共计5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座谈。
“诗文欣赏”“文史百题”“文化史知识”“人物春秋”……据编辑部介绍,《文史知识》有常设栏目20余个,并不定期地与各地学者、研究院所、博物馆、文化机构、地方相关宣传单位合作推出“特别关注”或者“特刊”,坚持开门办刊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刊理念。创刊40年来,《文史知识》兼顾知识性、趣味性与准确性,主动占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在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寻求从新的角度为广大读者介绍新的知识。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至今仍记得大学期间在《文史知识》上第一次发表文章后的惊喜和感动。从那之后,他便成了杂志的忠实粉丝,与《文史知识》结下了跨越30余年的不解之缘。“在我看来,《文史知识》正是代表了一份严肃期刊的独特魅力,它不仅向读者传播了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袁新文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兴涛对此高度肯定,“《文史知识》刊发文章,从来都是有选择性的,选择那些时代需要的、大家关心的文史类知识,以准确的、前沿性的内容提供给读者。它既能够向大众传播,又能够给专业学者以启发。”
这种独特魅力所彰显的正是《文史知识》“与历史对话 与时代同行”的办刊理念,“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特色,以及普及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刊宗旨。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徐俊表示,《文史知识》的创办,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时代心声,反映了中华书局以及老一辈出版人和学者,对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信念和孜孜以求。“《文史知识》把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最优秀的东西介绍给广大读者,读者看了感到自豪、骄傲,无形中产生热爱伟大祖国,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奋斗的决心和信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主编杨牧之是《文史知识》最早的编辑之一,在他心中,这是一本普及文史知识的刊物的最大贡献。这种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硬性灌输、空喊口号,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信息传播方式、手段的不断更新,广大读者的欣赏品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传统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史知识》也与时俱进,许多新栏目随着时代产生,这些新栏目,有的关注时代热点,针对一些有新意的话题组织集中讨论,有的围绕重点专题进行系列阐发和介绍,都很好地提升了刊物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对此,杨牧之感到,从《文史知识》40年来刊发477期的情况看,选题与内容,非但没有枯竭,反而如有源头活水。因为社会上不断出现一代又一代新的读者,因此在需求上就需要重要的文史知识不断反复传授,而且,这种传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时代的前进、形势的变化,要以新的发现、新的角度,去做新的诠释。
近年来,虽然面临着电子刊物和新媒体的冲击,但是《文史知识》在刊物的销售上仍然保持了稳定,2019年来销售总码洋提升45%以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中华书局总编辑、《文史知识》主编周绚隆指出,《文史知识》之所以能成为一份为广大读者普遍认可的刊物,就在于它既有关注历史的人文情怀,又有立足当代的现实责任。对此,每一个参与刊物编辑工作的人,务必要有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只有始终把这种理念贯穿在日常工作中,这份刊物才能永葆它的生命力,才能让传播的知识变得更有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受到了全社会空前关注。徐俊表示,中华书局和《文史知识》杂志,将会更加主动地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学术态度,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处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理论热点问题和文化焦点问题,善于引导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辩论和争鸣,善于用现代方法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思想财富,继续做好文化普及的倡导者和优质资源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