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红旗渠:奔流不息的奋斗之渠

杨志红(前排右二)和香港青年一起在红旗渠青年洞前合影

杨志红

开栏语: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刊特开设“委员难忘的红土地”栏目,以委员的视角讲述红色景点的参观、游览体验,以及在当下推广红色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河南是我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景点遍布全境。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坐落于河南省林州市、被誉为“中国第一渠”的红旗渠。

在巍峨雄壮的太行山上,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水渠,宛若一条蔚蓝色的飘带缠绕在太行山的山腰上。当年红旗渠修建完毕后,周总理曾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家里长辈说,历史上的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资源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世纪60年代,几十万林州人民凭借着愚公移山的意志,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用原始的工具和自己的双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耗时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起151座渡槽,开凿出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硬是从太行山腰修建了一条“天渠”,于悬崖峭壁上汇聚起幸福之水,彻底解决曾困扰一代又一代林州人的缺水问题。

百闻不如一见,2018年7月,在全国政协的组织下,我带领10余名香港青年前往河南交流考察,踏足红旗渠景区,瞻仰这个传奇的工程。站在汩汩而流的水渠边,看着两岸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干涸贫瘠的土地,更难以想象当地人民是如何在悬崖峭壁上凿出这样的水渠。导游介绍说,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修建红旗渠的过程异常艰辛,连施工用的镐头、抬筐都没有;为了早日完成工程,林州的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彻夜修渠,很多人连家都不回,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最终才造就了这个奇迹……

行走在红旗渠的景区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工力量和自然风景的交融,更被红旗渠里流淌的“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震撼。十水言碑前,我们读懂当年林县人民是如何在时任县委书记的领导下决心开凿红旗渠;虎口崖下,我们畅想林州人民是如何在天险中开山劈石;红旗渠青年洞外,当看到万仞绝壁间蜿蜒流淌的水渠时,同行的香港青年感叹道,“他们(参与修渠的青年)太伟大了,简直是用生命为大家换来水源。”是呀!“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告诉同行的香港青年,“为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文化从未中断?为什么中华民族每到危亡关头都可以绝地反击?就是因为这种坚持和奉献的精神。红旗渠为林州人民带来了奔涌的水源,被历史和岁月铭记;同样的,河源人民多年来坚守保护东江水的源头区域,才让清清东江水滋养了香港几十年,希望你们也能够对他们心怀感激。”

红旗渠水从上世纪60年代一路流淌至今,滚滚奔流的不仅是清清渠水,更是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敢于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一起劈开天地、创造新生活的记忆。如今,每年有超过20万人到红旗渠进行红色教育和培训,其中,不乏海外及港澳台的华裔青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风云变幻,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红色记忆。然而所有的红色景点都和红旗渠一样,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风景之美,更重要的是其中闪耀的精神,经过岁月的淘洗,愈发光彩夺目,它们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那就是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曾经击败过怎样的苦难,曾经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又将如何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总监)

2021-05-07 杨志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05.html 1 红旗渠:奔流不息的奋斗之渠 6,1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