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愿做茶山里的一颗螺丝钉

——记青年茶人江雪霞

本报记者 徐金玉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模样?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茶人,又在做什么?

本期开设“茶人·正青春”栏目,与奋斗路上的青年茶人一道,关注行业正能量,启迪同路人,致青春,致自己。

青春寄语:

我从上海辞职回乡7年,前5年没有时间往回看,只是全身心地创业,从0打拼到1。这两年午夜梦回时,偶尔会回想当初的选择:如果我现在在上海,可能薪资更高、带更大的团队,走着和“85后”年轻人一样的上升路径;现在在农村,虽比大城市生活辛苦些,却很值得!

大上海没有我这颗螺丝钉不会改变太多,但回到农村,回到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我这颗螺丝钉或许还有些价值。

——安徽省“三八红旗手”、黄山市祁门县际源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雪霞

徽姑娘的“粽茶”梦

“劳动最光荣,‘五一’假期也要日夜不停地制作粽茶呀,从最初的紧张忙乱到现在的井井有条,阿姨们可太棒了!”江雪霞的镜头里,几十位身穿统一蓝色制服的农村阿姨,口罩、手套全副武装,一手持箬叶,一手持祁红,正低头忙碌着。不一会儿,一枚枚迷你、可爱的小粽茶便躺在掌心。

“这是我们的专利产品,目前已经开发到了3.0版。”江雪霞笑着说,眼前这枚小小的粽茶,从2018年端午节由她们姐妹首创成功、2019年正式面市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30多万颗的销量,2020年,总销售额已超过1500万元。今年,江雪霞又对其包装和加工工艺进行了全新升级。

粽茶,箬叶和祁门红茶的混搭,是江雪霞这位徽姑娘在创业路上的转折点,也为这个世代以种茶为生的小山村——际源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创业之初,我就做好了规划,要做创新茶品,做增量市场、增量客户。我的目标是那些平时不喝红茶的人,正好可以和做传统茶饮市场的企业形成互补,体现自身价值。”江雪霞说,但要真正做出市场认可、消费者接受的创新产品,却并不容易。

“不夸张地说,路径调整了很多次,几乎几天一个样,做姜茶、奶茶等,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从母亲做好的粽子中得到灵感,才萌生了用箬叶包茶的想法。

“结果让我们很欣喜,用箬叶泡出来的祁门红茶既有箬叶香,又有茶香,口感很微妙,没有茶叶残渣也方便清洗。”江雪霞说,而际源村的物产简直是为粽茶量身定做的。“祁红自不必说,箬叶更是在徽州乡野到处都是,祁红具有很好的包容性,箬叶又是天然的滤网,做成的粽茶在壶中冲饮,一丝一丝的茶汤渗出,如飘在水中的丝带,清香扑鼻。粽茶作为端午节的伴手礼,很受市场青睐。”

“阿姨们有活干,我就值了”

包粽茶是个技术活儿,村里不少闲置的劳动力都成了包粽茶“专业户”,这才出现了江雪霞镜头里的那一幕。

一粒粽茶,让村里人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员工们”工作的积极性常常打动江雪霞:每天天还没亮,工厂的门口就排起了队,一旦“上岗”,她们又经常会忙得错过饭点。

“赶她们去吃饭,都快成为我的生活日常了。”江雪霞无奈地笑着说,作为农村的孩子,她最了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在过去,每年茶季过后,她们会和我的妈妈一样,种一些梅干菜、萝卜等补贴家用,等蔬菜成熟了,再按每斤十几元的市场价卖出去,辛辛苦苦几个月,最终只能赚回种子钱。”

正因如此,当她邀来周边的乡亲、贫困户(现已脱贫)和她一起干时,她们都一口答应。“有些腿脚不便、体力不好的,现在也感觉生活有了盼头、有了滋味、有了价值,自己也能赚钱养家了。有些视力不好的,我也鼓励她尝试,现在也做得不错。”江雪霞常在心里念叨,“有市场喜欢,阿姨们有活干,我就值了。”

包粽茶是按件计酬,一枚粽茶两毛钱,一天赚上120元、160元很容易。“有些阿姨手快,能包上1200枚,一天甚至能赚200多元。干上几个月,一年的家用就有了。”江雪霞说,由于粽茶包装主要以手工为主,她对每一件产品的把关就更为严苛:从箬叶的斑点、颜色,到茶叶量,再到粽茶的角度、形状等,都有严格要求。

“阿姨们也能理解我的标准,有些不合格的,不用我说都会自己主动返工。”江雪霞说,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大家都愿意一起努力把粽茶做好,“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回农村做茶这条路不能走。”

“我认为这条路没有走错”

回到农村,并不是江雪霞“脑子一热”做出的决定。

江雪霞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祁门县2004年的文科高考状元。从高校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世界500强外企工作的她,是19人团队的主管,能力出众,生活令人称羡。

但身在魔都的江雪霞却知晓自己的心在哪里。“一个可口可乐的项目曾刺痛过我。当一家成熟的饮品企业连宣传海报上的一个点都在斟酌时,我家乡的茶叶还在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我的乡亲们还在整日忧愁茶叶要卖给谁。”巨大的反差,让江雪霞有了一个念头——自己有责任去改变这些,每每回乡探亲,这个念头都会加深一次。

“我还年轻,不如去拼一把。”终于,江雪霞下定决心辞职,并鼓动姐姐和妹妹和她一同回乡创业。

但江雪霞心里清楚,情怀是最高的驱动力,可仅有情怀、仅仅吃苦耐劳是行不通的,要做成这件事,一定要有商业头脑,一定要用运营商业项目的方式来做。

她一方面组织培训,将自己所学的商业本领“接地气”,传播给村里人,一方面通过示范带动,提升人们对茶叶品质的重视,除此之外,她还在不断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实现自我突破和提升,来塑造品牌影响力,从产品方向到自媒体到直播卖茶,她无不亲力亲为。

到如今,她在家乡已建成了1000多亩的茶园基地和700平方米标准化茶厂,还开设了线下体验店和电商平台店铺,先后与德云社、逻辑思维、华为等优质平台和品牌合作,上百户社员平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直接带动就业45人,辐射影响1000多人。

渐渐地,江雪霞的事迹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而更让她心中喜悦的则是村民们的认可。那些戴着或拿着际源春的周边产品——帽子、雨伞、茶杯的人,正是她的乡亲们,他们在骄傲地向外界展示,他们都是际源春人。

当然,随着关注的攀升,网络舆论中也夹杂着不少刺耳的声音。“我现在已经从那些各类评价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一晃7年,我认为这条路没有走错。”江雪霞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借着创业的机会,带动大家一起去奋斗。我相信有了学习和努力的态度,在哪里都能立足。所以我愿意和乡亲们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一起去做好茶叶,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深以我的家乡为荣!”

2021-05-07 徐金玉 ——记青年茶人江雪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13.html 1 愿做茶山里的一颗螺丝钉 6,1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