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祯
今年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前后四大须生”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稍早首都博物馆、北京马连良研究会等单位主办了“龙马精神海鹤姿——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北京京剧院推出“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展演”,并召开马派艺术研讨会,意义非凡。相信值此良机,马派艺术会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马派艺术是中国京剧艺术一笔丰厚的遗产和活态艺术,从理论上总结马派艺术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老一辈学者、艺术家有许多深入的研究成果,可惜在现有的重要选题中,比如国家课题、博士论文选题,较少涉及马派艺术。
梅兰芳纪念馆收藏有梅兰芳及京剧艺术大量文献,这些文献虽历经“文革”依然得到完好的保存,它是我们研究梅兰芳和京剧艺术非常重要的宝藏。这其中也包括马连良先生的文献资料。据初步统计,馆藏马连良先生照片17张、戏单107张、信件2封。这些文献不仅数量大,而且时间跨度也较广。一帧编号为戊01072的“梅兰芳与须生演《四郎探母》舞台照”,剧中梅兰芳饰铁镜公主,马连良饰杨延辉,从其守旧上有“畹华博士”等字样可以看出,这是梅兰芳1930年访美演出获得“梅博士”称号后之演出,也是马连良与梅兰芳合作的珍贵影像资料。
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在天津与杨小楼、尚小云、马连良、小翠花、李万春等20余人义演后合影,抗战前在上海梅兰芳与马连良、尚小云等及中外人士70余人合影等,都非常珍贵。也有20世纪50年代《汾河湾》剧照,梅兰芳饰柳迎春、马连良饰薛仁贵。1953年10月20日,梅兰芳与马连良等参加由贺龙任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达朝鲜,进行为期近40天的慰问演出。馆藏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与志愿军官员等13人在朝鲜照,梅兰芳、马连良赴朝鲜归来后在北京与戏曲界赴朝归来同志合影集体照,内有周信芳、程砚秋、许姬传、梅葆玖等40余人。馆藏梅兰芳、马连良最后的合影,应该是梅兰芳在北京收受李国粹拜师时与夫人福芝芳等26人合影,内有夏衍、齐燕铭、田汉、徐兰沅、姜妙香、姚玉芙、李慧芳、梅葆玥、梅葆玖、刘连荣、马连良、许姬传、马彦祥,时间为1961年5月6日,距梅兰芳去世仅3个月的时间。梅兰芳追悼会后送葬宾客在墓地祭奠,有齐燕铭、马连良、俞振飞、尚小云、荀慧生等数百人合影。
馆藏马连良戏单较多,共计107张,亦大多为梅兰芳与马连良同台演出之戏单,时间跨度从1918年至1961年5月。1918年2月15日(戊午年正月初五日)在江西会馆朱宅堂会,梅兰芳与姜妙香、姚玉芙等合演《千金一笑》,尚小云、高庆奎、马连良《四郎探母》等共22出剧目。编号丁01136戏单,1961年5月18日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京剧传统节目第四次内部观摩演出”,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京剧团演出。有马连良《铁莲花》,李多奎《赤桑镇》《玉玲珑》,共3出。其中有不少早年的堂会演出,如编号丁10086戏单,在江西会馆江宅堂会演出,为1920年12月1日(庚申年十月二十二日)早九时开演,大轴杨小楼与钱金福合演《状元印》,压轴梅兰芳与姚玉芙合演《金雀记》、梅兰芳《宇宙锋》、福芝芳《女起解》、马连良《三字经》等共31出。编号丁10105戏单,朱宅庆寿堂会,时间为1919年8月8日,大轴《金山寺》,压轴梅兰芳与陈德霖、姜妙香等合演《风筝误》,马连良《三教寺》等共27出剧目。编号丁10108戏单,为袁宅堂会,时间为1919年8月4日(旧历七月初九日),梅兰芳演《嫦娥奔月》、马连良《一捧雪》等共25出剧目。编号丁10133戏单,1918年9月16日(民国七年农旧八月十二日)李宅堂会,梅兰芳与余叔岩合演《戏凤》、马连良《胭脂褶》等共24出剧目。编号丁10191戏单,为1923年杨宅堂会,杨小楼与郝寿臣合演《连环套》、马连良《甘露寺》等共16出剧目。
演出年份最多的戏单是1934年9月、10月间上海荣记大舞台,共计46张戏单(有重复),这期间9月9日梅兰芳、马连良、程继先、金少山、叶盛兰演出全本《龙凤呈祥》,10月14日梅兰芳、马连良、高雪樵、萧长华、程继先、茹富蕙、金少山演出全部《抗金兵》。这应该也是梅兰芳与马连良搭档较长时间的一次演出,前后达40多日,同台同剧有30多场。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也是马连良与梅兰芳合作的又一重要时期。除类似于1952年6月21日庆祝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开幕京剧晚会,梅兰芳与马连良、谭富英合演《甘露寺》;8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主持京剧晚会,梅兰芳与马连良、谭富英在政务院礼堂合演《甘露寺》。编号丁20627戏单,1957年8月9日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举办,马连良是回族。在京回民文艺工作者联合演出晚会节目单上,马连良、侯喜瑞演出《四进士》。编号丁20606戏单,1959年7月9日,北京市京剧评剧曲杂工作者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戏曲界第三批单折剧目展览”,在北京音乐堂演出,其演出说明马连良、袁世海、叶盛兰合演《借赵云》。当然这些戏单都与梅兰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梅兰芳去世后马连良的戏单及文献就几乎没有了。
在这些文献中,其中马连良20世纪50年代致梅兰芳的两封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分类号甲00521信写于1951年:
畹华仁兄惠鉴:
前闻吾兄在汉上演盛况空前,曷胜欣慰,并闻贵体曾感不适,想返申后定必康复为颂。前者陈肃亮先生来港带来口信,诸承关念,并盼早日返归,足证爱护之深,无任感谢。弟旅港晌将三载,屡思作归,辄以俗务羁身,加以顽躯时感病痛,迁延至今。最近由汉口人民剧院约往,现已决定赴汉,约秋节前后演出。弟回来以后,一切尚仗吾兄鼎力照顾,随时赐教,是所盼祷。把晤非遥,余言面叙。即颂
夏安
嫂夫人祈代问好
姬传先生亦代致侯为荷
弟 马连良拜启
七月廿五日
马连良写这封信时人在香港,住于香港铜锣湾摩顿台三号四楼。他是1948年到香港,1951年10月1日回到大陆(苇窗《一本未完成的年谱》,香港《大成》月刊第37期)此信即写于回大陆前,可以看到马连良此时的思想和决定。信中所谓“前闻吾兄在汉上演盛况空前,曷胜欣慰,并闻贵体曾感不适,想返申后定必康复为颂”,指梅兰芳该年4月16日率梅兰芳剧团南下汉口演出,其时中国戏曲研究院刚刚成立,梅兰芳被任命为院长。梅兰芳到武汉后,传达了毛泽东给中国戏曲研究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听说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京剧演出的盛况,看了中南京剧工作团的演出剧目和阵容。此次到武汉梅兰芳剧团演出近2月,与高盛麟等重排了《抗金兵》,6月19日结束武汉的演出,回到上海。在上海参加文艺界为朝鲜战争发起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活动,演出全部《龙凤呈祥》,将京剧界捐献义演活动推向高潮。这一年7月,梅兰芳全家从上海搬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甲1号(现护国寺街9号),所以马连良寄给梅兰芳信的地址是上海马斯南路89号。
信中可以看到,马连良的“早日返归”,是与梅兰芳出面,请陈肃亮赴港带给马连良口信,所谓“诸承关念,并盼早日返归”,有重要关系。这一“关念”与马连良“屡思作归”是一致的,所以有马连良接下来“赴汉,约秋节前后演出”的决定,并表达了“弟回来以后,一切尚仗吾兄鼎力照顾,随时赐教,是所盼祷”,这可以看出马、梅关系密切及马连良对梅兰芳的信任。这是马连良人生的一个关键选择,而梅兰芳发挥了重要作用,才有马连良回到新中国的选择。当然,马连良最后的悲剧是谁都想不到的,而其时梅兰芳已先逝。
另一封信件分类号甲00527,于1957年5月5日写于长沙:
畹华大哥:
您好!您去年在各地演毕回京后,我们又赴长沙等地演出。在京时进行整团,诸事繁杂,经常开会,外出时由于合团的影响,种种活动多起来了,就没经常给您写信,请您原谅吧!
日前接到啸伯同志来函,谈到您对会上的支持和演出时的热诚,这是您一贯的精神,可见对同业的关怀了。
听说冯六爷到京了,身体定很健强,请代为问候。
我们在长沙演出情况很好,五日期满,即赴上海。十四日演出情况如何,再给您去信。长沙气候不佳,仍穿棉衣。北京流行病虽见好转,您也要多加保重身体为要,并望时赐函示。
专此
即祝
顺遂!弟 马连良敬启(章)
问嫂夫人安好!慧莲附笔问候! 五、五
姬传兄 玉芙同志等问好!
君秋问候
阖府均安!
该信发于“长沙市中山东路交际处”,用的是北京京剧团信封,所寄地址为“北京西四区护国寺东口壹号”。与前封信相比,首先马连良对梅兰芳称谓发生变化,此前是“畹华仁兄”,到1957年变为“畹华大哥”,称谓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马连良返京后两人关系的进一步走近。梅兰芳1956年率中国京剧团访日演出后,去南方杭州、南京、南昌、长沙及武汉有长达4个多月的演出,这也是马连良信中“您去年在各地演毕回京后,我们又赴长沙等地演出”内容。马连良提到的“整团”,指1950年代剧团的改制,1952年8月马连良自组马连良剧团,主要成员有杨荣环、周和桐、黄元庆、马富禄等;1955年11月,该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为主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组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1957年1月,以张君秋为主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为二次合团。这一时期的“整团”奠定今日北京京剧院的基础,对当代北京京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啸伯”指“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1935年梅兰芳邀请进入承华社合作演出,1957年错划为右派。“冯六爷”指梅兰芳好友冯幼伟,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银行公私合营后的私股董事,并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沙演出后,马连良与北京京剧团赴上海演出。
这封信马连良人在长沙给梅兰芳介绍其演出、当地气候等情况,也透露出1957年那个特殊年代北京“戏改”情况和面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从马连良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与梅兰芳非同一般的信任和友谊。
就马连良一生的艺术及思想来看,梅兰芳纪念馆馆藏文献,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鉴于马连良与梅兰芳之地位与关系,这些文献的价值和意义就尤显重要。马连良与马派艺术研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关文献的挖掘、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作者系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文献与图片由梅兰芳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