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家园

老树春深更着花

——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谢柏梁

昆曲《十五贯》剧照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主讲人:谢柏梁

主讲人简介: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与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他一直致力于中国悲剧通史、世界悲剧通史、戏剧美学、当代戏曲文学等方向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中国戏曲艺术家传记》丛书近百种,创作过多部戏曲作品。其创作的代表剧作有《红珠记》《槐花谣》《翦氏夫人》《玉龙飞驰》等,五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编者的话: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苏州昆山,至今已600多年的历史。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化石”,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今年5月18日,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在此之际,本期讲坛邀请谢柏梁教授撰文,讲述历史悠久的昆曲在近百年来所焕发的持续生机。

一“戏”一“节”与中国模式

久而弥新的昆曲艺术,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上生气贯注和巨大影响,首先在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呵护。

百年之前,昆曲艺术已经到了“救亡图存”的生死关头。在当时,如果没有穆藕初、吴梅等13位有识之士,于1921年开办了著名的“昆曲传习所”,也许古老的昆曲就会香火中断,成为美妙的绝响。但是即便如此,“传”字辈老艺人在内忧外侮的时代里,还是演出不多,最终星流云散。

新中国成立后,“传”字辈老艺人大多被请进上海、浙江和江苏的艺术学校,为京昆人才的培育春风化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政府在原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在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人的引领下,组建成浙江昆剧团,成为全国第一家昆剧表演团队。该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应邀进京演出之后,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极大重视,中央指示以《十五贯》作为借鉴,在全国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56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与时代的关联、将一个古老剧种的当代存活意义都进行了扼要阐述。

一时间,《十五贯》从昆曲舞台版到各剧种的移植版风行天下,该剧的电影版也广为流播,达到了与越剧电影《红楼梦》双峰并照、声震遐迩的盛大景观。

由此出发,全国昆曲院团也随之勃兴起来。这就形成了浙江昆剧团之外的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剧院、湖南昆剧团和浙江永嘉昆剧团一共7家昆剧院团。

正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昆剧研究会以及有关资助单位协办的中国昆剧艺术节,在2000年敲响了开场的锣鼓。每三年举办一次剧种的盛会,从第一届到第七届,昆剧艺术节以保存和发展昆剧艺术、增进世界各国昆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不仅对参赛的剧目进行评选和讲评,还举办相应的各种展览与学术研讨会。不仅有传统剧目的复排和提高,还有原创剧目的亮相和跃升。

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的亮点之一,是江苏省昆剧院五朵“梅花”齐聚《桃花扇》,上海昆剧团四朵“梅花”共演《牡丹亭》。

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北方昆曲剧院的《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国戏曲学院的《张协状元》、湖南昆剧团的《彩楼记》、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的《杀狗记》、浙江昆剧团的《暗箭记》、苏州昆剧院的《朱买臣休妻》、上海昆剧团的《班昭》和江苏省昆剧院的《窦娥冤》等8台大戏以及3台经典折子戏相继亮相展演,新编与改编大戏开始蔚为气候,传承与发展相得益彰。

在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由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专项资助排演新创剧目和整理改编剧目争奇斗艳。上海昆剧团的《一片桃花红》、浙江昆剧团的《公孙子都》、北方昆曲剧院的《百花公主》、苏州昆剧院的《西施》、浙江永嘉昆剧团的《折桂记》等,各有千秋。香港京昆剧坊的《武松与潘金莲》、台湾昆剧团《风筝误》和台湾兰庭昆剧团《狮吼记》,各臻其妙。

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北方昆曲剧院的《西厢记》、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浙江昆剧团的《红泥关》和苏州昆剧院的《长生殿》分获优秀剧目奖,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玉簪记》等获得了剧目奖,上海昆剧团的3位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张铭荣获得了特别荣誉奖。此外,还评选出了10个优秀表演奖和10个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苏州昆剧院著名演员王芳获得了优秀表演奖,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俞玖林、沈丰英获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中国昆曲博物馆青年演员肖向平获“青年十佳”。

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获“优秀演出剧目奖”榜首的《景阳钟变》,根据昆曲传统戏《铁冠图》创作排演,舞台表演沉稳大气。北方昆曲剧院以600多年的昆曲,演绎了200多年的《红楼梦》。日本艺术家坂东玉三郎也展示了东瀛杜丽娘的风采。由文化部主导的“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开启了赓续火种、力推新人的新举措。

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荟萃了全国7大昆剧院团、戏曲院校、民营昆剧院团以及来自台湾地区的昆剧团等共13家演出单位,在苏州六大剧院上演17台优秀昆曲剧目。其中的《李清照》和《曲圣魏良辅》引人注目。

2018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参演剧目既有新创剧目如昆山当代昆剧院新编剧目《顾炎武》、北方昆曲剧院的新编剧目《赵氏孤儿》、湖南昆剧团的新编剧目《乌石记》等,又有传统经典剧目如上海昆剧团将演出复排的剧目《琵琶记》。北大学子的校园版《牡丹亭》,也是其中的一大景观。

如果说,明代以来苏州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属于大众唱昆曲的群众场面的话,那么21世纪以来的中国昆剧艺术节,便是专业团队三年一考的“大比之年”,但是真正的评委不仅在于专家的选票,更在于广大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公道酷评。

岁华如流,荣耀常在。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世界上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与日本能乐、印度鸠提耶耽梵剧、西班牙埃尔切神秘剧和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五大剧种,以漫长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实至名归地获此殊荣。

人类文化遗产代表作,需要一批领军人物。2002年,在中国政府提议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文化部为浙江昆剧团的闺门旦资深表演艺术家张娴,共同颁发了“昆曲艺术事业特殊贡献奖”。巴黎当地时间2011年5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仪式,推举中国昆曲演员张军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

人类非遗首批五大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模式、印欧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艺术承传的三大模式。

日本能乐模式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家传,二是收徒,三是财团法人支持,四是国家支撑,包括在海外特别是在西方高等学府中不遗余力地推广。

印欧模式与宗教仪轨相关,例如印度鸠提耶耽梵剧2000年来一般都在印度教神庙中的库坦巴拉姆演出。西班牙埃尔切神秘剧,在罗马教皇的特许下,600年来从未间断在埃尔切圣·玛丽亚大教堂的演出。

21世纪以来,中国昆曲的保护模式已锻造成型。以政府为主导、剧团与表演艺术家为主力的中国昆曲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全面凸现,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戏剧代表作中最系统也最接地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有选择、抢救性地录制了由当代众多昆曲名家主演的剧目。《中国昆曲论坛论文集》《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张紫东昆曲抄本》《昆曲表演文献整理丛刊》《中国昆曲艺术大典》鱼贯而出。《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蔚为规模。中国的传统戏剧保护模式以昆曲艺术作为代表,既处于国家文化战略的主体方阵之中,又得到了昆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大力实践,也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与支持,在联合国诸多缔约国中具备领先的精神和示范的意义。

青年观众群体与海外演出常态

近20年来,昆曲成为艺术审美的时尚文化,已经形成了以高校学生和都市白领作为主体的青年观众团队。

曾几何时,台湾观众有感于岛内昆曲表演专业团队,都还处于学习提高的过程中,于是就感觉良好地说:“最好的昆曲院团在大陆,可是最好的昆曲观众在台湾。”因为台湾的国文教材中,包括昆曲名剧在内的篇目更多一些,因此大学生观看昆曲的兴趣也更加强烈一些。

21世纪以来的大陆高校大学生,只要有可能看到昆曲,基本上都会对这一剧种保持着敬畏之心与喜欢之情,其中不少人成为热爱昆曲的“粉丝”或曰“昆虫”。在北大百年大讲堂,在清华的大剧场,老一代昆曲演员被尊称为国宝级的艺术家。

以北大为例,该校京昆社成立已有20年,曾代表北大在以色列演出昆曲《游园惊梦》。他们于2017年与北京昆曲研习社合作编创新剧《临川梦》。该校还常年举办昆曲大师工作坊,邀请梁谷音、张继青、张洵澎、侯少奎等昆曲大师亲自教授学员。2011年,该校排演了校园版《牡丹亭》。应文化部的邀请,校园版《牡丹亭》参加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参加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的演出,白先勇将之归纳为“一出戏将观众变为演员”。该校还出版了《昆曲欣赏读本》《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京都聆曲录》《昆曲的声与色》《〈西游记杂剧〉评注本》等专著,并策划《在北大听昆曲》《二十世纪昆曲艺术家图传丛书》等系列丛书,以及昆曲口述史、昆曲脸谱、昆曲艺术教材等项目。在昆曲教学资料的数字化: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教务部、图书馆通力合作,昆曲教学资料数字化得以开展,目前可在北京大学教学网、北京大学图书馆收看昆曲课程,并在公众电台推出昆曲讲座。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大陆多所高校,台北的中央大学和台湾大学,都是中国青年观众的重镇和大学生昆曲的重要基地。

中国昆曲还在国内外保持了一个宽幅度、大阵营、常态化的演出态势。中国模式之于日本模式和印欧模式而言,在常态化的演出规模方面,可能具备自己较大的优势。

在国内,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还积极推动和资助全国7个昆曲院团持续进行公益性、普及性演出,10年来共演出5000余场。不仅使更多优秀青年演员获得了舞台实践的机会,也让更多青年一代能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欣赏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风采,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营造出较为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基础。同时,在这一举措的有效引导下,全国昆剧院团的公益性、社会性演出状况十分喜人,不仅演出剧目多、演出场次不断增长、观众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同时演出形式也呈多样化的趋势,既有定期、定点进校园和旅游景点的常态化演出,也有走进地铁、走进真实园林、创立环球在线网络演出等,从而在总体上使昆曲舞台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构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样式、宣传昆曲、走进大众的演出形态,进而表现出了更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在海外演出市场的开拓上,中国模式也做得比较出色。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推动和引导优秀昆剧院团、优秀昆曲剧目“走出去”。20年来,在国家扶持下,全国各昆曲院团已赴美国、英国、希腊、荷兰、瑞士、瑞典、比利时、日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土库斯曼等30余个国家进行对外交流演出约2000场。2015年,仅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央大学团队就在德国、维也纳等地演出过8场昆曲选场。

2006年3月,昆曲表演艺术家杨凤一在意大利中部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获得2006年度佛罗伦萨国际妇女奖。这个奖项是创立15年来头一次颁发给亚洲人。这个奖项是对杨凤一多年来不断把昆曲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肯定。杨凤一从1994年开始先后4次在意大利主演《杜兰朵公主》,并参加了意大利罗马歌剧院的歌剧《杜兰朵公主》的演出。

2014年起,由文化部主管的国家艺术基金,又增添了到海外推广戏曲艺术的相关条例,相信有更多昆曲剧目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会在海外主流戏剧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青睐。

近几年来,全球各大艺术节上,中国昆曲的参与度极高。尤其是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代表的昆曲演出,成为中国文化输出和中国戏剧展览的国家品牌。

汤显祖和《牡丹亭》

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美国湾区各大学、在欧洲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演出。汤显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响应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英国期间提出的“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的号召,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携手海外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此次大型展览,并展开了一系列演出。

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排演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4部大戏,从而完整地演奏出“临川四梦”四部曲之交响乐章。正因为此,从中国到外国,从捷克布拉格到布鲁塞尔,汤显祖的上昆版系列,已经先后演出了45场。剧团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演出之后,令人感动。大家都为恭逢演出盛典而感到幸运,更为再次观演汤剧昆演之经典场面产生了期待。

西方观众的掌声和赞叹也充分证明,正如莎士比亚可以在中国和全世界找到知音一样,汤显祖在西方和全世界也一样能超越语言障碍、文化隔膜和审美传统,找到广泛的知音,获得无限的共鸣。这是因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基因、生命追求、爱情至上和美学密码,是全人类不同种族和国家、不同年龄和代际、不同纬度和温度,都永远葆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和戏剧艺术的代表作。

西方观众也像中国的戏迷朋友们一样,可以连续3天每场必看,越看越有味道。所以演出领队史建无比感慨地说:“现在可以说,昆曲在西方也有了忠实的粉丝。”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此前曾有专家认为,相比莎士比亚作品中包含的现代意识,汤显祖的作品似乎只属于中国古典艺术范畴。但从近年海外巡演中西方观众的反应来看,恰恰说明:汤显祖作品中凝结的东方哲学精神和美学趣味,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而且有跨越地域的魅力。它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与国际戏剧界横跨2016年全年的纪念活动,不仅使得两位文化巨匠跨越400年的“握手”前行显得如此亲近,还拉近了中国戏曲文化和世界戏剧界的距离,展示中国昆曲的曼妙悠远,演唱中国人的爱情故事,使得东西方戏剧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流。

从2011年以来,昆曲《牡丹亭》的不同演出版本从林肯艺术中心到大都会博物馆,从北美到欧洲,几乎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汤显祖的家乡抚州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从2016年开始至今,在国内外展开了一系列纪念国际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盛大活动。这些盛大活动基本上包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故乡举行旷日持久的戏剧文化活动、在全球主要是英国乃至欧美开展相应的世界级戏剧大师的纪念活动。

看汤剧,传汤学,已经成为抚州人、江西人和中国文化人、世界戏剧人的精彩审美体验和重要学术研究命题。《牡丹亭》不仅走进了各国的剧场,还走进了欧美大学的教科书。

汤显祖和“临川四梦”,中国昆曲与人类非遗戏剧代表作,中国遗产保护模式与日本、印欧的保护模式,各有千秋。但是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和演出,从目前看来一枝独秀,属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中的“优等生”,这也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老树春深更着花。明代皇家天坛内600多年的松柏犹自郁郁葱葱,与之同代同龄的昆曲艺术更是繁花似锦,蔚为大观。具备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已届满20年。在各地举办的昆曲演出与研讨的庆典热潮中,蓦然回首,便有诸多的胜境值得流连忘返,更有云蒸霞蔚的明天值得期待。

2021-05-17 ——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77.html 1 老树春深更着花 6,57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