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峰
体测,反复训练的长跑、列队和广播体操。或者,干脆就是自由活动,男生打打球,女生散散步,大家一起顺便去个小卖部。这大概是许多人对于学生时代体育课的记忆。
体育课常年被忽视,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培养人的技能,高级阶段是提升人的心智;体育的初级阶段是锻炼体魄,高级阶段是提升精神境界。体育课的重要性,不只是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更在于它是教育的一部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不重视体育的教育,一定是有问题的教育,将很难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当下,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的艰难转型期,人们有着普遍的纠结和矛盾。从理性出发,没有人会否认“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实际层面,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为“一分”低头?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保障学校体育课的政策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可以说,目前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长,对体育的认知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孩子能将体育锻炼变成一项生活习惯,受用终生。但显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应有的价值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保证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此外,体育教育需要一次全民启蒙。
很多人都知道体育具有促进大脑发育、骨骼神经的功能,却忽略了运动对人格情绪塑造的价值。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杨扬无论多忙都会尽可能陪伴一双儿女,和他们一起锻炼,因为“运动不但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对智力发育、动作协调性、自我保护、社交能力大有帮助,包括运动中也能学习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并且“健强的体魄、完善的身心、对体育的兴趣是分数无法带来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上侃侃而谈的一席话令人深思,效应发酵至今:“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当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也就是我们社会的幸福程度。”执教四十多年的唐江澎说。
如何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而培育完善的人格,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同样,体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体育,我们要培养孩子哪些素质?这是每位教育者和每个家庭都需要不断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