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王宜讲述创作传播“本草童谣”的故事——

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种

王宜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本草童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毛立军 赵爽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2021年北京市朝阳区“营”在校园5·20学生营养日健康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前的5月13日,在一次面向全区公办中小学、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等700多家单位的培训(视频)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专家王宜,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上餐桌”讲授了她原创的《本草谣·五谷童谣》,为餐桌上的五谷赋予了中医药文化内涵。参与培训的人员主要是学校负责人、校医、食品安全管理员和食堂厨师长等,共有2000余人。他们将面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21万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上餐桌”的宣教活动。

自活动开展以来,各中小学迅速落实,通过实践创新让本草童谣走上学生的餐桌,赢得了学生们对中医药文化积极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充满童趣的童谣如何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走进校园,在孩子的心中扎根,继而传播中医药文化?我们采访了王宜委员,了解到了这些童谣背后的故事及其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

小童谣,大学问

用童谣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与营养学知识向中小学、幼儿园推广,是全国政协委员王宜近三年来全力以赴做的事情。她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用童谣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勾起,打开的将是中医药文化广阔的天地,健康饮食的观念也能从小培养起来。孩子们就像种子,生长、开花、结果,他们会将接收到的中医药文化与营养学知识传播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包括未来自己的子女、子孙,影响的将是几代人的生活。

王宜创作的第一首本草童谣是“山楂”。而一次去幼儿园的讲座更验证了她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工作需要,王宜要去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幼儿园开展健康讲座,听众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年龄差距这么大该怎么讲?王宜思索半晌,带着3包从医院药房借来的山楂和创作的童谣到了幼儿园。3包山楂往桌上一放,院长和老师都摸不着头脑,孩子们不认识这3种山楂,却都喜欢红彤彤的山楂片,对黑乎乎的焦山楂和黄黄的炒山楂没兴趣。于是王宜又将3种山楂煮水后让孩子们品尝,黑乎乎的焦山楂煮的水反而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旁听的园长也十分好奇,忙让王宜讲讲其中的原理。王宜先是对孩子们说道:“不好看的不一定没用,也不一定不好吃。凡事不仅用眼睛看,一定要用心,只有经历了、体会了,才知道什么是好的、是有用的。”紧接着又讲解了3种山楂的药用价值,引出了关于山楂的童谣:“山楂红果山里红,酸甜开胃吃饭香。炒炒山楂健脾胃,积食化食焦山楂。”孩子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听得十分认真,并很快将童谣背了下来。

选择童谣为载体,王宜经过多方的考虑,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接受中医药文化,不仅要落在实处,体现在生活中的细节,更要朗朗上口,方便记忆,童谣是最好的选择。对于王宜来说,创作一首童谣最重要的是确定核心,童谣一定要是生活化的,并且与医学、营养学、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还要考虑其最典型的功效、各类俗名学名、通顺易读等因素。通常创作一首童谣快则30分钟左右,慢则耗上好几天的时间。童谣完成后还会经过专家、同事把验生活版的专业精准,请学校老师把“通俗易懂”关,请作家、编辑朋友来验“合折”上口,最终要让孩子们有趣记牢。而改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不能改。

比如,关于绿豆的童谣发到学校后,有的老师为了顺口,就将“绿豆圆圆闪青光,青青汤儿解毒强。暑热烦渴清凉送,消肿明目是良方。”中的“青青汤”给删掉了,而这“青青汤”恰恰就是这首童谣的核心之一。绿豆有清热解毒之效,这功效就在于绿豆皮,青汤解毒解暑功效强,只有盖着锅盖大火、快火煮开三两分钟就关火盖住锅盖降汤温,才能煮出绿色的绿豆汤,煮汤晾的方法很重要,绿绿的豆汤和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不仅汤色变红,也失去了功效,所以童谣中一定要有“青青汤”。这才是童谣要告诉孩子方法内容。

除了中医药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被王宜写进了童谣。一则关于黄豆的童谣看似只是介绍:“大豆本是中国生,五千年来古称菽。黄豆又称田中肉,健脾利水消肿良。”实际不仅告诉孩子们大豆、黄豆、菽都是同一所指,更在第一句强调了黄豆源起于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老师在教童谣的同时就可以进行延展,例如黄豆作为补给,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变成带了芽的黄豆为船员补充维生素C以及豆腐是如何被中国人发明出来的等等,小小的豆子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变迁,由童谣作为钥匙,打开孩子求知的大门。王宜将孩子比喻为种子,她认为自己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所学、所看、所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都能长出中华民族的“根”。

随着王宜的足迹,本草童谣也传播到全国各地。2020年9月王宜参加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委员“三下乡”活动,在甘肃临夏某小学,为当地的200名孩子开设了一堂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讲座。当讲到关于绿豆的童谣时,王宜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哪句最重要?”没想到,一名小男孩立刻站起来回答:“‘青青汤儿’最重要。”男孩的回答让王宜很惊奇,这是第一个关注到她创作构思的人,竟然是个孩子。原来男孩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曾经在煮绿豆汤时就告诉过他,绿汤才有药劲。男孩告诉王宜,自己想学中医,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王宜当即表示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男孩,承诺他大学考上中医专业后,为他提供生活费,并且负责帮他找名医名师学习。这话一出,不仅男孩,其他孩子都愣住了,纷纷开始鼓掌。最后,王宜给200名孩子都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随着了解本草童谣的人越来越多,不止学校,一些社会机构和餐饮企业也希望能将本草童谣带上餐桌。一名校外培训机构的校长找到王宜,询问能不能在餐桌上使用本草童谣,他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升学培训,压力比较大,家长和学生都需要读读童谣,不仅能放松大脑,还能学到一些中医药和营养学的知识。更有经营餐厅的老板找到王宜,想要将本草童谣印刷成卡片发给就餐的客人,由服务员学习童谣后在餐厅宣传,不仅与餐厅的风格统一,还能为客人带来知识,一举两得。对于这些请求王宜都欣然应允,她的想法很单纯,不在乎版权、名利等,只要通过一首首小小的童谣,能将中医药文化宣传出去,落地生根就可以。在王宜的计划里,下一步会持续跟进已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上餐桌的中小学情况,同时编撰出更多的本草童谣,未来还将开发中医药文化研学等更多形式,让本草童谣伴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

一个想法,一群人的努力

2004年,王宜开始接触健康教育工作,前前后后面对面的健康教育超过3000万人,包括部队军人、大学生、妇联干部、公司职工、餐饮行业人员、运动员等,覆盖面很广。该如何将中医药文化与营养学知识更好地传播出去,一直是王宜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在她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了眉目。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宜在人民大会堂遇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听到王欢与同行的委员正在讨论教育问题,王宜深有同感,也加入了讨论,聊起中医药文化对于孩子的文化教育起到的作用。一番讨论后,王欢请王宜委员会后到她那里看一看,会后她俩真的在史家小学相见了,参观了学生对中草药各类作品绘画、书法、文艺演出等各类形式的文艺创作。这让王宜感到震撼,并萌发了创作“本草童谣”的灵感。

转眼到了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会议午餐时王宜与王欢又谈起中医药教育之事,她讲述编写了“本草童谣”的创意,同席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听到后十分认同,当天吃完饭回到房间还不忘电话联系王宜,作为幼教方面的专家,刘焱很希望也很关心本草童谣能继续做下去。两会结束后,3月21日,刘焱立刻联络了王宜,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院所长苏婧、北京几所幼儿园园长以及幼教媒体记者等专业人士聚拢建立了“文化育人”微信群,在群里讨论并敲定了7月5日的研讨会日程。研讨会上,刘焱介绍了举办研讨会的初衷,由王宜介绍讲解了本草童谣对文化育人的作用,北京市平谷区第一幼儿园园长马永彬、北京市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园长李晓静、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等几位园长都参与了讨论,最终大家将要做的事定为“文化育人·本草童谣”,以秋季为教育启动点,由王宜根据各幼儿园特色花果蔬菜或谷物等撰写童谣“交作业”。之后经历过多次研讨会,线上线下与园长、教师沟通,不断修改调整完善“文化育人·本草童谣”在幼儿园的落地实践。

而在12月7日,刘焱又邀请王宜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学前教育高峰论坛,暨“两寻找三研究成果汇报会”,并进行“文化育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童子功特色育人、本草谣文化育心的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负责人、高校学前教育专家、教育教研员、园长、教师,还有教育机构约1200余人参会,王宜与刘焱分别从中医药文化、童谣和教育的角度阐述如何做到文化育人,马永彬、邹平、李晓静3位园长则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细致阐述了幼儿园是如何从实际工作做到文化育人的。演讲立刻在参会人员中引起轰动,不断有幼儿园园长联系王宜,希望能够将童谣带到自己的幼儿园里。

有着多位政协委员的帮助和支持,不断有专业人士的加入,王宜觉得推广“文化育人·本草童谣”事半功倍。2019年教师节,王宜随全国政协组织教育界政协委员前往西藏林芝送关怀,她对西藏当地教师的中医药文化讲座引起了同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杭元祥的重视。从西藏回来后王宜很快被杭元祥邀请到宋庆龄基金会幼儿园开展文化育人特色教育,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从2020年立春开始,以节气入手。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计划,王宜干脆改为线上课堂,将本草童谣、本草故事、成语诗歌等做成音频、文章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刘园长则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老师学习后带领孩子和家长一同学习的网课。

同时在杭元祥的推动下,宋庆龄基金会正在与王宜积极筹备成立专项基金的工作,为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坚实的后盾。这对王宜来说是2021年开年的第一件好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文化育人·本草童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等一些教育界政协委员都对王宜积极表态,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想法,也正在筹划将其引进到所在的教育集团中落地。

第二件好事也很快到来,在2021年全国两会之前,王宜的朋友——朝阳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食品卫生科主任任建军登门拜访,他告诉王宜,学生膳食工作目前已经进入瓶颈期,想要来商量商量对策。王宜一听,立刻将本草童谣告诉对方,用中医药文化辅助学生膳食升级,不仅吃出健康,更能吃出文化。商量后,王宜便敲定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上餐桌”的想法,她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成就于国家的大事,对我来说,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先让本草童谣上餐桌。”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经过各方努力,便有了北京市朝阳区“营”在校园5·20学生营养日健康教育活动及培训。

从2018年有了大概的想法至今,王宜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此她推掉了许多社会工作。而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她始终认为,委员的身份既是她的助力也是她的动力。

王宜坦言,就算没有政协委员的身份,自己也会尽力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但是政协委员的身份赋予了她更大的责任,也帮助她能更快地向目标前进,正是因为在政协的平台上有一系列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本草童谣才能顺利地走进校园,来到孩子们的餐桌上。

2021-05-24 毛立军 赵爽 全国政协委员王宜讲述创作传播“本草童谣”的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938.html 1 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种 6,9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