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从“17棵松”的故事看理想信念之火

韩建华

5月12日至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在江西贵州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我参与了整个视察活动。从江西到贵州,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遗址、倾听了先辈事迹、追寻了红军足迹,每一处旧址、每一个故事、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都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潮澎湃、眼泪滑落……我们深深地被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苦卓绝和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

瑞金位于赣州市东部,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在瑞金,目前留有180多处革命遗址,主要分布在叶坪村、沙洲坝、云石山等地。80多年过去,这些历史旧址以其厚重沧桑叙说着那段伟大岁月的不朽丰碑和壮美故事。“17棵松”就是其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华屋是叶坪乡黄沙村的一个小村落,距离瑞金城区15公里,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因为整个村落的人都姓华,故称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瑞金叶坪乡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而参加革命。参加红军的17位华氏青年,出发前相约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果有人牺牲,活着回来的人要替牺牲的人孝亲敬老。这17位青年后来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手植的17棵松树毅然昂首挺立在华屋的后山上,被后人称为“信念树”,以纪念和见证他们当年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的出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80多年来,华屋人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忠诚的信念。80多年前,华屋人甘洒热血参加革命;80多年后,华屋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致富,并开始迈开了实施乡镇振兴战略的步伐,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红火。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在理想信念之火的照耀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此次视察活动,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致敬革命先烈之旅,也是一次洗礼心灵之旅、升华精神之旅。学习中共党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2021-05-26 韩建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054.html 1 从“17棵松”的故事看理想信念之火 7,05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