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着《徐霞客游记》,走在徐霞客游线上,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提出了一个特别具体的问题:徐霞客究竟什么时间写作?随走随研墨书写吗?面对行程之艰,400年前的纸笔也并不如现在这般方便,显然很难支持随手记录;走一程后停下来书写吗?那么具体的地名、方位又如何能记得如此之清楚、精准?
但徐霞客就是做到了!
相信但凡读过《徐霞客游记》、走过徐霞客游线、进行过现场比对的人都会对这位奇人和他笔下的奇书叹为观止,在没有路的地方他走出了路!无论任何原因,当一个人走上徐霞客游线,抚今追昔,一定会对徐霞客身上所呈现出的信念的力量倍加感慨。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浙江宁海,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亦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宁海的不过短短几句话,但在执着的宁海人面前,变成了胸怀天下也影响世人的宏大创意,从推进国家旅游日创设到提出游线申遗的梦想。
而在人民政协报社的组织下,在徐霞客游线沿线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的呼应下,又有一群执着的人上路了。
为促进徐霞客游线节点城市和区县的联合行动,推动徐霞客游线遗产资源的发掘、梳理、保护、研究和利用,在宁海县人民政府的推动下,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协报社和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分会等单位以高度的自觉与担当,于2014年11月24日在京联合发起启动了“推动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论证行动”。该行动让“推动徐霞客游线申遗”从一个地方的梦想化为若干地方起而行之保护中华文明根脉的联合行动。
几年前,项目从一个未曾清晰的概念起步,如今已经唤起了浙江、云南、江西、河南、福建、广西等多个省、自治区的35个区县的自愿行动,经疫情而不辍。过程中,一批文物得到了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沿线地方政府和百姓亦焕发出极大的参与热忱,自发主动地发掘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文化遗存。从省到市、区县甚至街道,从地方党委到政府政协,文化文物、地理地质、旅游规划、教育、农业等各领域的专家、各相关部门参与进来,跨层级、跨领域、跨系统,人们围绕着徐霞客游线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究探索、创新创造:一些地方建起了徐霞客小学、开发研学路线,将徐霞客文化转化成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一些地方创造性地利用标志地论证的成果,将与徐霞客相关的文化元素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助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我国文物保护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在社会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凝聚上形成的系统的方法论和兼具开放民主、严谨求实的文化气质亦成为凝聚各方参与的力量源泉。
作为由社会力量发起、基层政府自愿参加、多领域学者志愿参与的一项涉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深入中国400年前历史深处的事关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宏大的文化工程,可以想见,“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论证”行动注定是一次将会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所有参与者锲而不舍的万里霞征。
感谢多家组织单位的担当与信任,期待所有参与者面对挑战,以各美其美的探索继续创新创造,携手保护和利用好徐霞客游线遗产资源,促进整条线路的共建共享,造福当代、裨益后人。
且行且研究、且行且规范、且行且创新、且行且珍惜!(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