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照宁
当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又该如何进行良好的科技成果转换?在5月22日由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致公党福建省委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科技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民企代表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许多中小型企业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开始向诸多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果,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届论坛以“中国民营企业创新之路”为主题,邀请来自国家部委、致公党组织、高校智库等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齐聚厦门,参与研讨交流。
政策先行 合力支持民企创新发展
当前,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但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足。
早在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六部门便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完善资源要素保障等9方面提出38条措施。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多省市也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曹鸿鸣表示,致公党历年来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相关理论高度重视,多次以课题专题调研、两会提案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方式关注科技创新,关注民企发展。举办已历时四届的“科技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正是希望建设起一个观察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探讨民营企业创新路径的重要平台,帮助我国的民企科技创新基础更加坚实,体制更加健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高”科技更需落实地
科技成果转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从技术到经济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常年处于低位。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曾于去年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不高,最高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
致公党河南省委会副主委司富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承接端,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最需要技术支持,但又最缺乏技术创新和转化的条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大多不愿单独承担开发新产品所需的高额资金与时间,科研与市场存在脱节。”
对此,司富春认为,应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加大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网的支持,强化科研产品的市场运作,并将知识产权运营贯穿科技成果形成、运用等全过程,设立产业研究院,推动从“项目服务”到“技术转移服务”的进一步延伸,进行转化项目的全链条服务与培育。
“放弃幻想,拿出‘两弹一星’精神搞研发”
近年来,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坚实前行,民企也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基础研究,不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据记者了解,在《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我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02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408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民营企业500强有效专利数量增长8.46%,国际专利数量增长明显。
“在自主创新这方面,我的感触很深。”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滕达回忆道,在美亚柏科刚刚成为央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几个月后,就登上了美国开出的“实体清单”。“当初我们对被列入清单感到很意外,但后来国家专门给我们的答复就是,放弃任何幻想,拿出‘两弹一星’的精神搞研发。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有远见。”
滕达说,在坚定决心后,美亚柏科设立了内部实验室,组织人力物力对全球仅有一家美国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最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抢在部件断供前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件事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大大提振了我们民企搞创新的信心,用事实说明如果企业用心去投入研发,是能够获得回报的。但是我们也感受到,企业的自主创新问题,绝对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