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学习袁老的“下田”精神

李育蒙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作为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在农民眼里,他总是挽着裤脚下稻田,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专注于杂交水稻,他用脚步丈量广袤的农村天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种“脚下有泥土”的为民情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探索实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这是袁隆平最常说的一句话。怀念袁老,除了感激他所作的贡献,更应该学习他的“下田”精神。心系百姓,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卷起裤脚,他是敢为人先的拓荒牛;深入田间,他是辛勤耕耘的老黄牛。袁老的“下田”带给我们的是淡泊名利的为民初心、扎根泥土的实干精神。“下田”,是对水稻科学家的最基本的要求,脚下有泥土,田里才有收获。党员干部学习袁老的“下田”精神,就是要多去“田间地头”,多到群众中间,多沾沾泥土。

但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只热衷于“上网”,却不愿意“下田”。热衷于在网上办事,网上指挥,将“从群众中来”变成了“从群里来”,将“到群众中去”变成了“到群里去”。学习袁老,应该把“下田”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作为创业干事的必要路径。

百年的光辉历程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发挥袁老的“下田”精神,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耕耘,俯下身子联系群众,做一名行走于一线的“泥腿子”干部。在勤于“下田”中,践行初心使命,彰显“人民至上”。

勤于下田,才能了解群众真实需求。俯下身子“下田”,到基层、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群众信任,倾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了解到最真实的需求意愿。党员干部多接点“地气”,百姓就会少一些“怨气”。

勤于下田,更需练就“下田”本领。袁老60余年专注于一件事,练就了高超的“下田”本领。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没有“下田”本领,空有一腔热情恐怕难以真正深入“田间地头”。在深入群众过程中,要善于接住群众递过来的灰板凳、大碗茶,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要用群众接受的方言土语宣讲党的各项政策,使群众愿意听、记得住,愿意跟党走、一起干。

勤于下田,更需“田中”劳作。要通过身体力行,砥砺初心使命,永葆奋斗精神。要发挥袁老“下田”过程中的实干精神,实干为国、实干为民。真正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永怀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自觉学习践行袁老的勤于“下田”精神,从群众中吸取知识养分,始终不忘为民初心,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奋力前行!

2021-05-31 李育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304.html 1 学习袁老的“下田”精神 7,3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