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讲好中国哲学的风格神韵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张立文访谈

本报记者 谢颖

编者按: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学术视点”栏目邀请学术名家进行访谈,深入阐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考。本期访谈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

学术家园:中华文明涵养着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从哪些方面来深入理解中华文明?

张立文:中国人是有骨气和底气的,这种骨气和底气来自五千年赓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为人类文化贡献了老子、孔子、孙武、孟子、朱子、阳明子等一大批哲学思想名家;中国文化是开放的、不断创新的文化,为世界哲学增添了《周易》《道德经》《论语》《四书》《传习录》等具有卓越智慧的开创之作。中华文明在历史上逐步传到东亚、南亚以及欧洲,在东亚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成果就如王阳明所说,从千劫万难中得来,从艰苦奋斗中取得,从百折不挠中获得,表现出中国人的坚强骨气和底气,它将化为现实的、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其生命的动力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关于和实生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中和太和的相处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互助发展观,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温故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守诚信、崇正义的道德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国际观。体认这些中华文化的血脉,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这里也可以使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特质,及其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胞物与的价值和意义。

学术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您对双创有怎样的思考?

张立文:中华文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赓续不断、生生不息,就在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日新之谓盛德”的民族,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智能信息时代,尊新必成、守旧必亡,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在于社会实践,中国先贤先哲的创新文化、立言著作都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是在社会实践中提炼的。他们不是“天不变、道也不变”的保守,而是解放思想,为道屡迁、唯变所适。当前,我们要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文化创新不是预定的可能性,而是人类生命需要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创新需要任鸟飞的天空,需要对话、交流、包容的氛围,在社会实践中激活灵感,激发出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的思想观念、理论思维。这样,才能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文化创新需要超越照着讲、接着讲,进而自己讲、讲自己,要有文化创新的勇气和自信,以及与各民族优秀文化互学互鉴的气度。《吕氏春秋》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离不开追究到底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把思想反过来推究,是反求诸身、亲自体验、虚心涵泳、自我审查,这就是去旧创新的思维、文化创新的本真。

学术家园:您曾提出讲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构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和话语,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讲自己,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有什么意义?

张立文:我曾在北大学报发表一篇文章,是对百年中国哲学的回顾。以往之所以只能照着讲,是因为哲学的定义、标准是西方规定的,他们并不了解东方哲学,更不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定义、标准,只能按照中国哲学的实际情况,如起源、性质、特色和中国的时代精神来制定。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应激活其蕴藏在精神血脉中的生命力。讲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要立足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讲好自己对时代精神核心概念、范畴的体贴,讲好中国哲学思想话语对每个时代所发生的冲突危机的艺术化解。

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文化具有继承性,也就是说,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的血脉生生不息。你了解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你就能知道中国的未来。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种转化和新生,也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即使发展了、强大了,也不会称霸,这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所以,在新时代,我们应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自己讲、讲自己,讲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这样才能使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识中国。

学术家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张立文: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相应产生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的危机。面对这些,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在探索化解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当今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的情境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情况下,要提倡和合创新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各个国家和民族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而不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抗疫的援助,就是鲜明体现。通过多边多元多样的交流交通,交融互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要不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和合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文化,讲好中国哲学的风格神韵,为中国文化建设登上新的高峰作出贡献。

2021-05-31 谢颖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张立文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321.html 1 讲好中国哲学的风格神韵 7,3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