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江亿院士:

供暖行业碳减排空间巨大

本报记者 李元丽

“目前我国北方城镇、农村供热面积分别约为147亿平方米、70亿平方米。我国每年新增的城镇集中供热面积均在3亿至5亿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新增热源与煤相关。”近日,记者在中国国际暖通高峰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供热绿色发展国际峰会上获悉这样的信息。

“我国北方城镇采暖热源主要来自热电联产和各类燃煤、燃气锅炉生产的热力。烧煤比重高达70%—80%,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依然以煤为主。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南方供暖需求越来越大。预计到2030年,我国南方地区分户、区域供暖用户数量将分别达到6500万户、3200万户左右,碳排放潜力分别在2500万吨、4500万吨以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江亿表示,特别是在建筑运行领域,供暖行业碳减排的增长空间巨大。

江亿表示,要实现我国城镇供热系统碳中和路径,需实现建筑和供暖领域的零碳运行。如,在冬季供暖以及建筑用能领域取消各类燃煤燃气锅炉,全部实现电气化。通过实现我国电力系统的零碳运行,从而实现建筑和供暖领域的碳中和。

江亿指出,未来电力构成主要是风电、光电、水电等,这些能源本身又受制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因此,解决未来电力季节差的问题是实现碳中和的重点工作。一方面加大风电、光电的装机容量,采用储氢方式跨季节蓄能,冬季采用热泵供热。另一方面冬季利用火电发电,采用CCS回收和储存利用二氧化碳。大力开展跨季节储能装置研究,建成大规模跨季节储能装置。

为此,江亿建议:一是要开发利用沿海地区核电、火电、钢铁厂余热,通过海水淡化制备热淡水,实现水热联产、水热同送、水热同蓄、水热分离,通过建设若干个大型跨季节蓄热装置,可利用沿海各类余热供热80亿平方米。二是开发利用北方保留下来的3亿千瓦火电,获取4亿千瓦热量,通过蓄热装置和全部回收余热,为80亿平方米建筑供热。三是部分钢铁、有色、化工产业和垃圾焚烧等余热,也可供热10亿平方米,建立跨季节蓄热装置,充分利用全年排放的余热。四是对于30亿平方米难以连接集中热网的建筑,通过集中的中水水源、中深层地源、浅层地源,以及分散的空气源等多种电动热泵方式供热,严寒地区也可以采用直接地热。

2021-06-01 李元丽 江亿院士: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360.html 1 供暖行业碳减排空间巨大 7,36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