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加快建设健康支撑体系 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高体健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加深的发展阶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比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占比为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乡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据研究,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工作刚刚起步。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机构数量有限且地区、城乡分布不均,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机构严重缺乏,为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老年健康保障制度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政策效率不高,尤其是失能老人、残疾老人迫切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没有制度性保障来源。为此,建议:

一、完善健康老龄化顶层设计

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健康老龄化不仅是维护个体老年时期的健康状态,而且是维护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状态。老年时期的健康状态是其生命历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健康存量不断累积和消耗的结果,只有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将个体和群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考虑,才能夯实健康老龄化的政策基础。老年健康促进不是单一个体或者主体所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健康支持,从而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质量。具体来说,需要社会、行业/市场、个人协同促进,个人行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协同治理,政府机关、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综合系统工程,应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包括个人在内的各方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积极应对的新局面,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健康老龄化进程。

促进健康老龄化,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建立完善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协调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特别是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着力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不断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并加大对围老年期的健康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努力营造支持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健康老人发挥余热的良好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健康水平。

二、健全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

要积极推动老年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内容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媒体媒介、老年教育机构,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包括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防治、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养生保健等,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预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完善老年人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

加强疾病诊治。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开展老年友善服务。

加强康复和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康复医疗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充实长期照护服务队伍。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加强安宁疗护服务。加快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三、强化健康老龄化支撑保障

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促进健康老龄化格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强化支撑保障,共同促进健康老龄化。

强化标准建设。制定老年人健康干预及评价标准。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标准、专业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服务规范,制定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标准。研究完善上门医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及收费和支付政策,建立健全保障和监管机制。

强化政策保障。各地要积极出台实施扶持政策,对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予以支持和倾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推动实现城乡、区域老年健康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强化创新发展。推进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老年健康相关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老年健康相关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引导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药学、护理、康复、心理、安宁疗护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老年健康人才培养,支持开展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老年健康促进、老年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人员培训,扩大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强化信息支撑。研发可穿戴的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开展远程实时查看、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呼叫等服务。加强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各类健康数据的汇集和融合,实现信息共享。积极探索“互联网+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一批智慧健康服务示范项目。

强化家庭支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提倡学习了解老年人健康维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老年人要注重改善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慢病管理、精神健康、安全用药,家庭成员要关心关爱老年人心理、身体和行为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安排就诊。重视预防老年人跌倒,防止走失。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主委)

2021-06-23 高体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462.html 1 加快建设健康支撑体系 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8,4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