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提灯女神”叶志芬

郝淑煜

叶志芬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手术室里一名巡回护士,是我们身边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大家习惯叫她“叶子”,而我则喜欢称呼叶老师。

初识叶老师是在老医院三楼手术室的走廊。那时,我是一员小兵,叶老师在普仁医院工作,周五偶尔回来,我说“叶老师好”,她站住了,有点愣愣地问我:“你咋知道我是叶老师?”脆脆的声音,直到今天我还依稀记得,叶老师有点萌。过了几年,孙老师(另外一名极优秀的巡回护士)退休后,叶老师从普仁医院回到本部工作接替了孙老师,成为我们病房手术室的巡回护士。

巡回护士在手术室里的工作很零碎,比如核对病人、扎点滴、摆体位、盯着消毒脱碘酊、盯着开台、帮助打印东西,看似简单,却浓缩着一分深深的责任心,稍有不慎,手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记得老父亲在北京某著名医院手术,术后额头留下一块黑斑,我不知道是什么,一问叶老师才知道是脱碘酊不彻底留下的碘酒灼痕。原来,盯着看看消毒脱碘有没有漏掉的地方,以防烧灼病人的皮肤,耳朵眼里的棉球有没有拿出来,封眼膜有没有漏洞等,正是叶老师的工作内容之一。事后,每次消毒,我都会给研究生讲这个故事,提醒他们脱碘要彻底。

地方医院跟天坛医院相比,其实差距不大,就是一双手(神外医生的手),一个托盘(手术室配合),一个肩膀的距离(病人的体位)。但是这个距离超越起来很难,这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有一次我去外院手术,一个桥小脑角肿瘤,该院的托盘和肩膀都摆放不合适,整台手术我都在跟患者的肩膀较劲,可想而知效果如何。而在天坛医院工作,肩膀和托盘叶老师会摆放(伺候)得好好的,我也很少上心去注意这些工作。从那次会诊受挫后,我特别注意病人肩膀的摆放,也会和住院医、进修生讲。护理工作的经验日积月累,能够完全体会到术者对体位、头位的要求,能够预见性地工作,难能可贵,即使外院护士来进修学习,也难体会理解。

“您就是一池清澈的水,您在的时候再起波澜也不惊,我们在波澜起伏中专心地、投入地、静静地、放松地、心无旁骛地完成手术,因为手术室里除了手术以外的一切,您都帮我们打理得井井有条。关上手术室的大门,我们只属于手术,而手术之外的您都准备好了。”叶老师对手术室整体的掌控是无可匹敌的,手术中遇到困难常有,术中大出血的时候叶老师总在我们身旁,每当遇上困难大的手术,只要有她在我们身后,再加上几句安慰的话,我们胆子就大了,无所畏惧了。

其实,巡回护士在手术室里是主人,我们是来做客的,包括病人、医生、麻醉师等等。巡回老师把手术间里的显微镜、头架、手术坐凳都布置井井有条,而且她们对手术整个过程的“把控”也极具技巧。除了专业以外,巡回老师营造的氛围在手术中更重要,在和谐舒缓的轻音乐里吃法国大餐与烦躁的环境里吃大餐的效果差异囧大。

一台手术成功完成,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人们往往会将关注点指向外科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和辛勤付出,而在一旁的“绿衣天使”叶老师们则鲜被关注,她们用自己的专业和态度与手术医生精湛配合,在延续生命的“赛道”上争分夺秒,甘做“绿叶”配“红花”,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主任医师)

2021-07-07 郝淑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062.html 1 “提灯女神”叶志芬 9,0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