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与第一书记“三同”

窑洞“变身记”

甄家湾村民现在居住的窑洞汪凯 摄

本报“三同”活动陕西小分队 司晋丽 刘彤 崔姝音 汪凯

暑期到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让甄家湾平日安静的傍晚躁动起来了。

都说窑洞是黄土高原的“活化石”,甄家湾村的古窑洞已有750多年的历史,至今尚存258孔,分布在黄土山峁上的一排排窑洞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昨天,我在抖音看到了这儿的窑洞,觉得陕北风情非常浓郁,当即就预订了一间民宿。”刘佳是山东曲阜的一名教师,放暑假了,夫妻俩带孩子自驾来延安旅行,接受红色教育。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1940年12月,毛泽东同从前线回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们谈话指出:“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有了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精彩的一番“窑洞对”;贺敬之在《回延安》里,也描写了人们在窑洞相见的欢庆“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只是,中间相隔几多岁月,当年的历史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了,而了解那段光荣而艰苦的岁月,也正是刘佳带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前来延安的初衷。

令她意外的是,入住的民宿有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和石墨烯地暖,条件竟如此先进。

“民宿是我们这几年着力打造的,可看作是目前最先进的‘第四代窑洞’。”甄家湾村第一书记罗世杰说,驻村工作队按照“明晰产权、折价量化、分类入股”原则,将村里闲置窑洞使用权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让闲置的窑洞变废为宝。在四代窑洞的变迁中,浓缩着广大干部群众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

“这是第一代窑洞,比较简陋,就是在土崖上挖一个山洞,再做些修缮加固。”他推开一个破旧的木门,里面早已无人居住,空空如也,只剩下墙壁上的几道裂缝。由于窑洞一般在高边坡地带修建,汛期容易坍塌,因此到了第二代窑洞时,村民们就地取材,利用河里的碎石在缓坡地段或宽阔平整处建窑,安全性有了提高。但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牲畜还养在院里,难以保证环境卫生。目前,甄家湾村民居住的窑洞是第三代窑洞,碎石已被整齐大块的砖石取代,外墙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院里不见牲口棚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瓜果、花卉盆栽。

甄随阳是村里唯一一个会箍窑的人,多年前,年富力强的他跟着村里的老石匠甄进富学会了这门技艺。他介绍说,窑洞的每一块砖都有尺寸。边窑和中窑的用砖都有精确的块数,误差控制在5块以内。“光景好的人家还会在砖块上做一些雕花,我跟着师父学了好几种,有斜条纹、交叉的……”

这些年,甄随阳同请来的专家一起,加入按原貌修复保护古窑洞的队伍中。他目睹着荒废的窑洞一点点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体验“四个基地”,《建国大业》《信仰》《光荣与梦想》……不少影视作品都在这里取景。

7月11日,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的师生们冒着细雨来到村里做社会实践。“出发之前我们对甄家湾做了些了解,希望来到这里能对我们党的红色基因有更深刻的领略,同时也了解一些古村落保护的知识经验。”带队教师覃雯告诉记者。

现在的古窑洞,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走进甄家湾。

2021-07-12 司晋丽 刘彤 崔姝音 汪凯 与第一书记“三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252.html 1 窑洞“变身记” 9,25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