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何峰
“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孩子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在体育场上驰骋、在艺海中遨游、在科技的宝库中探索、在图书馆里求知、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正能量,到处都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美好环境。”近日,宁波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委员们围绕“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言献策。
“现在的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弱……”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虞利华委员呼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长发育,还对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作用。虞利华建议,教育部门应深入推进中小学校体教融合工作。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和人格形成、发展、健全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市非常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类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项目与活动,组建心理健康指导教师队伍,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各类政策与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教育系统内心理健康指导教师配置不均衡。”为此,委员们建议,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构建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早期识别、预防和干预服务为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校外培训本应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但随着“内卷化”的加剧,各类培训机构偏离了正常轨道,纷纷投身基础学科“应试”培训。
“各种超纲教、超前学等行为普遍存在,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的课外培训负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邱国安委员认为规范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迫在眉睫,让培训机构回归学校教育补充的轨道。
学生的减负工作要落到实处,“校外减”“校内减”一样不能少。委员们建议,要认真执行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学校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室外活动时间外,也要规定学生在家里的室外活动时间和晚上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