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仪 揭春雁
2020年,为全面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广东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及“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培育发展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这一主题,广东省政协召开第二季度常委会会议,副省长王曦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
问卷结果显示,28.01%的企业处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71.99%的企业处在“有群少链”的传统产业集群中。
“战略性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集群。”省政协经济委主任王珺介绍,战略性产业集群不仅科技含量高、产业内分工细、生产配件和零部件企业多,而且跨地域分布明显。
目前,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规模实力全国领先,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化转型加快、重大项目聚集、产业链跨地域延伸的特征,但也存在着产业链中高端自主供给能力亟待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系不稳固、产业“公地”支撑不充分、数字化协同有待深入、区域合作机制尚需完善的问题。
在调研中,省政协常委王月琴更关注“链”而不是“群”,她认为应从链的角度、链的视野去推动产业发展,因为产业链具有网络性与聚集性。
今年4月,广东省建立了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的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链长制”。省政协主席王荣、副主席袁宝成担任了其中3个产业集群的链长。
“我希望能发挥政协的作用,做好链长的工作。”袁宝成深感广东产业发展的不易,积极奔走在产业招商、协调、连接的各个环节。
为了帮助广东的产业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调研报告提出要把握好大型骨干企业与产业链的关系、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专业镇经济与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关系、市场分工与产业体系完整性的关系,政府、市场与行业组织的关系。加快培育各行业的“链主”企业,同时推进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要加强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商协会、战略咨询机构、重点企业等在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的协作配合。
调研发现,广东许多地市都强调在本辖区内对产业链进行补链、延链,但产业同质化促使地区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而问卷结果也显示,53.8%的企业认为同行竞争激烈是集群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难题。
不少委员在“一委一品”栏目建议,加强区域间相同或相关产业集群之间的协调,加强同一产业集群内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协作,并针对每个产业集群制定明确的行动路线、职责分工以及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这些建议被吸纳进调研报告中。报告提出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落实《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文件精神,鼓励地区间在收益分享导向下,探索开展“飞地模式”合作;探索广东各地市在GDP指标、税收、碳排放指标、重点项目建设指标等方面的市场化合作和分享机制。
“对于很多地市,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来说,做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比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新兴产业可能更加符合实际。”王月琴说。
省政协常委李汴生说,近年来,广东的食品产业一直在下滑,这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政府多头管理的问题,建议对于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其上下游的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连接工作。
在讨论中,省政协常委们建议,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产业服务公共平台,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从历史经验来看,没有哪个新兴产业是规划出来的。我们只有提供足够肥沃的创新土壤,长得好的、长得快的,我们就要重点培育。”省政协常委张志兵说。
“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先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省政协主席王荣提出,要切实改革创新集群培育方式、提升创新综合能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集群协同发展,奋力推动广东在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