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日前发布《关于对转型社会企业的社会组织实施贷款贴息补助的通知》(简称《通知》),为社会组织转型的“临门一脚”提供助力。
政策助推社企发展
为支持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增强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能力,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2021年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中将安排一定资金,对转型社会企业的社会组织给予适当贷款贴息补助。
补助对象为成都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在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转型并获得成都市社会企业认定,且申请银行贷款用于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关于补助标准,《通知》规定,贷款由国有银行或商业银行发放,实施贴息补助的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贴息时限限定为2年内。
成都市将在2021年度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作为转型贷款贴息补助资金,按照申请先后顺序发放,超出总额度的拟在下一年度申请。每个社会组织只能申请1次。
《通知》规定,成都市本级社会组织转型贷款贴息申请由成都市民政局审批;区(市)县级社会组织转型贷款贴息申请由当地民政部门审核后,报成都市民政局审批。此外,社会组织转型贷款贴息补助申请获批后,由成都市慈善总会按标准,分年度进行发放。
据了解,成都是国内首个出台专门的培育社会企业政策的城市。2017年9月,成都市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2018年,成都市出台《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并于当年年底完成首批12家社会企业认证。
除了成都,目前国内亦有多地力推社会企业发展。早在201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文件中即明文规定鼓励社会企业发展,并于2017年启动了社会企业试点工作。又如深圳市福田区,将建设社会影响力投资高地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高度,从构建生态体系的宽阔视角服务社会企业发展;此外,佛山市顺德区政府最早开展了社会企业认证。
为“临门一脚”提供助力
社会企业是指通过商业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机构。2019年,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2019》(简称《扫描报告》)用高低两个方案估算社会企业数量,低方案统计有“自觉意识”的社企,即根据各种社企名录,统计出自己认同社企身份且被行内认可的社企,其数量为1684家;高方案统计“无意识”的社企,即没有社企身份认同的机构,其数量为1750420家。
目前,社会企业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以企业形式注册,例如上海的“乡村笔记”,在上海与成都两地分别注册企业和民非机构,将商业与公益的业务分开,采用“双轮驱动”的方式发展;此外有一些地方可以直接登记注册为社会企业,例如成都可在工商部门注册。其二是从社会组织转型而来。
随着社会企业概念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尝试转型社会企业。一家致力于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尝试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能从现有业务中提炼盈利模式;二是机构通过商业运营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之前我们线下筹款成本过高,通过互联网筹款有‘流量压力’。向社会企业转型有助于持续造血。然而,转型很难,我们面临资金、人才等多个瓶颈。”
这家机构面临的难题具有普遍性。向商业运营转型意味着要进行理念意识的转换、确立产品与服务的思维、进行管理机制的变革,资源和能力的掣肘让不少机构在“临门一脚”上难以突破。
成都此次出台的政策,意味着制定政策的有关部门看到了这一症结,精准提供助力。这一政策也体现了“社会企业高地”应有的管理水准。随着社会治理的逐渐深入,未来社会企业或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供给,得到系统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