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政协新闻

黄河渠水盈 天下粮仓满

——宁夏政协调研灌溉古渠保护和利用情况小记

张倩 本报记者 范文杰

近日,宁夏唐徕渠管理处南梁管理所副所长刘岳早早就到了所里。

“今天自治区政协来所里调研全区灌溉古渠保护和利用。”刘岳说:“灌溉古渠鲜有人知,政协能关注这方面我们很高兴。”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仍在发挥着灌溉良田的作用。

不一会儿,一辆考斯特从颠簸的路上驶过来。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杨学林第一个从车上下来,脖子上挎着相机、手里捏着笔记本。

调研组随着刘岳来到南梁所管辖的黄河段。南梁管理所管理黄河3~5个段,每一段的距离为4~5公里。

刘岳介绍,护渠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堤。“每天2到3次巡堤,用水高峰期或者降雨期增加一到两次,主要看保护范围内有没有斗口被损坏,有没有人私开斗口放水,有没有人乱挖树……”他说。

在刘岳看来,护渠人付出很多,有时甚至可能是生命。引黄灌溉离不开闸门,过去,控制闸门主要靠人工插木头,黄河水急,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冲走。说到这里,他攥了攥手心继续说:“后来,开始使用手摇的节制闸,但这种半机械化手摇节制闸,需要摇很长时间才能上升一点点。”

“改革开放以来,护渠的技术手段在逐步改善。”刘岳说,新世纪建成的唐正闸控制着宁夏平原一多半的用水调度,借助电脑足不出户就能操作,遇到险情,能及时上传图片、视频并求助。“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让我们能走出去多学习外省的好经验。”

听着刘岳的介绍,调研组成员感受到水利工作者的不容易。

从南梁所出来,看着刘岳这些护渠人的身影渐渐模糊。调研组每个人心里都装了个事儿,要提高社会对水利工作者的关注度,要用心保障“护渠人”的待遇。

车在一处杂草丛生地停了下来。只见有一座桥,桥下两条水渠,渠边树木丛生,其尽头消失在一片荒草之中。

若不是掩映在杂草中那块“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谁会想到如此不起眼的两条渠就是宁夏最早的古渠道——秦渠和汉渠呢。

流淌在宁夏境内的黄河河段不足400公里,却几乎被视作宁夏的生存基础。而历史悠久的河东灌区,在开发之初依赖的便是在黄河取水的秦渠和汉渠。

“河东灌区也称秦汉渠灌区,秦汉二古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我国最早的重点水利工程。人们多知宁夏是‘长城博物馆’,却忽略了它‘渠道博物馆’的身份。”宁夏秦汉渠管理处负责人说。

走走停停,或见奔腾狂啸的黄河,或见平静流淌的黄河。委员们越来越感受到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性。他们建议,要让古迹生辉,持续对古渠进行修缮、保护,深度挖掘古渠历史文化,将灌区建设发展与工程遗产保护、利用紧密融合,不断丰富工程遗产内涵、挖掘遗产文化价值,推动建设历史厚重、安全高效、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生态灌区。

黄河渠水盈,天下粮仓满。两天时间,调研组走遍了宁夏十个古渠。回程路上,可以看到水利灌渠像脉络一样遍布在全区阡陌纵横的田野之间。它们各司其职,静静地等候下一个灌溉季节的来临。

2021-07-23 张倩 范文杰 ——宁夏政协调研灌溉古渠保护和利用情况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875.html 1 黄河渠水盈 天下粮仓满 9,87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