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诗教中国 美育华夏

——读廖彬宇先生《中天而立集》有感

叶小文(左)与廖彬宇

《中天而立集》 廖彬宇 著

叶小文

■ 精彩阅读

彬宇先生说,诗,本是文字游戏,却能让人在游戏中升华,成就文字般若,最终获得实相般若。所以古圣将读诗和作诗,作为一种文字游戏让大家乐在其中,引发浓厚的兴趣。要写出好诗,就必然要提升人生格局、思想境界、美学修养,必须要有海量词汇储备,在不断提升诗意境界中完成自我升华,内圣修养。所以诗能连接一切学问,而一切学问也都能化身为诗。

庚子冬,我和彬宇先生共同去往南宁出差,途中他告诉我他即将要出版一部诗集,名为《中天而立集》,我心中一动,这位年轻的文化大家又给了我一个惊喜。为什么呢?因为在此前,我对他的了解,只是认为他精通《周易》,是易学家;他有专门论述老子思想的专著,是老学家;他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他还融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是文化大家。而如今,在读了他的诗稿后,我忍不住欢喜、赞叹,原来他还是一位不让古人的大诗家。

彬宇先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十分深广,而且独到。他20多岁时出版了《国学旨归》第一辑,《老子汇通》代表了他对老学的研究,重点是以易解老;《干支哲学》代表了他在易象术数方面的精湛造诣,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深刻思考,很难想象这些都出自一位年方弱冠年轻人之手;他30岁时出版了《平心平天下》,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构建起了一座理论框架,接着又出版了《大成之道》,从《论语》入手解构儒家,纵横捭阖,包容诸学,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同凡响。每一部作品,都体现出他独到的见解与系统的建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良知的光辉,真正做到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殊为难得,十分罕见。无怪乎他《国学旨归》甫一问世,时任中国新闻社社长的郭招金先生就写了一篇《天降其才耀中华》的文章来向世人推介。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他的《平心平天下》出版后,我也写了一篇介绍他思想及学术的文章《梦有根,学有士》发表在《贵州日报》。不曾想,这篇文章竟然成为他与他太太的红线——他太太正是在看到了这篇文章后开始关注彬宇先生、了解彬宇先生,最终在两年后的2019年冬萌生了专程赴京拜访求教彬宇先生的念头,谁知这一见,定终身。彬宇先生在一见面时便说:“你是我妻子,我一直在等你”……

上天有好生之德,君子有成人之美。一不小心,我竟然就促成了一对璧人的姻缘,这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又或是福德因缘不可思议。彬宇先生自幼走了一条传奇之路,和他夫人也是一桩奇缘,这从他《吾妻吟》一诗便可大体了解。我一生中见证过的所谓神奇事件也不算少,而今又再度见识并见证了。

对于诗,彬宇先生也有极独到的见解,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出版这部诗集也是他宏伟计划的一步,并非仅仅为写诗而写、为出版而写。他是想要推广并弘扬一个他所认为的伟大理念,助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他和我谈了很多,让我深受触动、大为感动。情可佩,志可嘉。而这个伟大的理念便是——诗教。

彬宇先生从“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话题说起,说出了一个关于诗教的震人心魄的奥秘。

现在,大家都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于是,有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倡议与呼声。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怎么进、进什么?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彬宇先生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涉猎面既广、且深,研究成果还能自成体系、自成气派的年轻一辈学人里,彬宇先生独树一帜、独占翘楚。他自幼用功于传统文化,熟读经典,可以说他完全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他,他就必然要弘扬传统文化。他越成功,也就越加证明传统文化具有不凡的功力。那么,他是怎么学习传统文化的?他的学习经验,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借鉴意义?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彬宇先生的答案是,中华文化中教育的根本方法是“寓教于乐”,即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便能自发地学、自觉地学、自强不息地学。《论语·雍也》载孔子之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引发爱好,爱好令人沉醉,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而孔子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对诗教无比重视,同时也将诗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故名“诗教”。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教,是古圣孔子所倡导的以诗为教育手段的一种伟大的教育方法。孔子又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诗》即《诗经》,兴就是兴起、开始、振奋的意思。孔子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的语言认识,才能激发“美”的感受,才能“绘事后素”,立德修身。

彬宇先生说,诗,本是文字游戏,却能让人在游戏中升华,成就文字般若,最终获得实相般若。所以古圣将读诗和作诗,作为一种文字游戏让大家乐在其中,引发浓厚的兴趣。要写出好诗,就必然要提升人生格局、思想境界、美学修养,必须要有海量词汇储备,在不断提升诗意境界中完成自我升华,内圣修养。所以诗能连接一切学问,而一切学问也都能化身为诗。

彬宇先生生命中所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唐诗三百首》,在读诗背诗的过程中也逐渐爱上了作诗。从写顺口溜到写打油诗,再到古风诗、格律诗,从形式为诗到形式与内容皆诗,这不断地变化提升过程,也正是彬宇先生思想境界、情怀格局、器识学养的综合提升。他说,为了把诗写好,在这过程中就拼命读书,读经典,读历史,掌握词汇量,博览群书,再将所思所学变而为诗,就完成了一次创造,既是创造性转化,也有创新性发展,把所学化为所思,将所思纳入所学,进而融入血脉精神,进行人格塑造、格局拓展、智慧发掘,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根本价值所在。他于是鲜明、高明、独到、系统地、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了诗教这一伟大教育方法中蕴含着十多项功能,彬宇先生将之概括为“五学九维一情怀”。

我问他何为“五学九维一情怀”,他说诗中包含着哲学、文学、美学、史学、音韵学五学;包含着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类比思维、跳跃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战略(统摄)思维、发散思维、圆融思维九维;一情怀即诗中包含着悲天悯人的大担当、大格局、大情怀。

我由衷地赞叹,诗教诚然是孔子最为重视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教育方法。彬宇先生发现了诗教的伟大,而这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不禁也试写一首七律,赞彬宇先生:

文脉相承通上下,

江山岁代有新人。

中天而立光真际,

振世之才贵绝伦。

笔底诗豪辉北斗,

襟苞海宇振精神。

勋华国里无双士,

万象星罗集一身。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

2021-07-26 叶小文 ——读廖彬宇先生《中天而立集》有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022.html 1 诗教中国 美育华夏 10,02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