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圆圆
7月25日傍晚,当手机屏幕跳出“泉州申遗成功”的新闻时,我不禁惊呼了起来:“泉州成为世界遗产了!”
这份溢于言表的喜悦引来身旁朋友的侧目:“你对泉州很熟吗?”
说起泉州,远谈不上多熟,但几次到访,却对泉州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记得第一次去泉州之前,听当地朋友这样介绍他们的家乡“地上看泉州、地下看西安”,多少还是有些不屑的。千年古长安,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外国游人来中国,这是重要的打卡之地,怎是一个小小泉州可以比拟的?
但是去过几次泉州之后,不由得做起泉州的义务宣传员——不去,你真的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座城市,以历历可数的遗迹,和传承完整的民俗文化,清晰地记录着宋元以来的历史。
这次申遗的泉州系列史迹,展现了公元10-14世纪,在海洋贸易网络中,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容与开放是宋元时期泉州面对文明交流碰撞的真实境况。如果你觉得以上的语言有些官方,不妨去泉州的城市乡村走一走,绝对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文明杂糅交汇之感。
记得我第一次漫步泉州的老城区,就被三步一寺、五步一堂的现况震住了。算来我到访过的国内外城市应该不少了,但泉州这种丰富的宗教图谱还算首次见识: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各种宗教、各个民族跨越时空在这里相遇、相聚,各自生存发展,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可谓实至名归。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自然离不开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其中以位于泉州城东的洛阳桥最为著名。古代,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极易被摧毁,宋朝建造师们在建桥中首创了“筏形基础”的桥基,以减小江潮对桥基的冲击力。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固桥基,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绝妙的办法,在桥基上种牡蛎。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也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时至今日,当潮水落下时走上洛阳桥,密密麻麻的牡蛎依然清晰可见。这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创举堪称典范,也给后人无限的赞叹。
……
这几天,反复看着申遗成功的新闻,细数着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原来去过的地方还不足半数……我对泉州的了解真是太有限了,这座古城的荣光以及背后丰富的文化蕴涵,正是我再次前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