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网红”千蚌村“炼成”记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王建平 吴永达

火热7月,走进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勐勐镇千蚌村,一幅镶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民族图案,嵌着“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14个大字的巨幅水稻彩画吸引着各方游客争先拍照。

这是双江县大力实施创意农业,以发展乡村精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而这里的发展盛景与不久前双江县政协召开的一场“协商在基层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协商议事会”息息相关。

田间地头找问题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协部署开展的以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双助推”行动,双江县政协精心策划,把工作下沉到田间地头、村口巷尾。

通过前期深入的调研,双江县政协发现,千蚌村有着千亩秀丽田园、百亩水果采摘体验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基础设施薄弱、田间粮经作物低产低效、价格低销售难等,成为了横亘在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上的难题。针对以上情况,双江县政协决定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广集众智解决难题。

“我是这次协商议事会议主持人、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主任董梅。今天会议的议题是‘发展创意农业,建设南勐河畔田园综合体’。”7月10日一早,千蚌村7个村民小组的群众代表和勐勐镇协商议事会成员纷纷赶来,聚集在坝头组的文化活动室庭院大棚下开始协商议事。

群策群力想办法

勐勐镇党委副书记杨绍进首先发言:千蚌村种植水稻11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214亩,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村”,如何将这些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应大力推进三产融合的南勐河畔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通过共创共建,让群众共享振兴红利,实现增收致富。具体建议是: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完善一批基础配套设施,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勐勐镇镇长毕海丽为大家算了一笔账: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千蚌片区田园综合体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亩均产值1万元左右,全村水田年均可获产值1100多万元,创意农业和旅游观光收入450多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我同意绍进同志的意见。千蚌村的条件非常好,现在急需制定一个整体规划,不能见子打子。”勐勐镇挂钩千蚌村的副镇长李自寿说。

全国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姜建萍建议,要统筹好“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八要素来创建A级景区。可以召集会唱民族歌、会跳民族舞的群众组建文艺小分队,随时与游客互动,提升旅游质量。

“我是团结组群众代表杜世成。我非常赞成打造千蚌片区南勐河畔田园综合体,全村各个寨子还应该多栽上些树、种上些花草,配上垃圾桶,装上太阳能路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我也发个言,现在镇上已在千蚌村团结组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栈道、农特产品展示区等设施,建议成立千蚌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负责管理。”勐勐镇协商议事会成员李泽摩建议。

团结组组长刘兰青说道:“把游客服务中心点盖在我们组,我们全力支持。我家的田里现在种着水稻,如果需要改植改种,我都全力配合。”

“我是忙黑组妇女小组长李美红。我们组的好多妇女想在游客服务中心旁边销售小吃,用本村的农特产品做成自己的特色食品,希望农特产品展示区能留出一定的摊位给我们。”

……

当天,会场外阴雨绵绵,会场内激情似火。参加协商会议的各利益相关方负责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勐勐镇千蚌村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出主意、想办法。

意见照单全收,建议逐项落实

群众的参与热情打动了参会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县发改局局长董云海表示,对田园综合体建设,县里很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发改局。局里一定全力抓好工作,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临沧市政协委员、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唐茂兴表态,项目涉及交通方面的主要是两条总里程约6公里的入村路,交通运输局将及时组织施工企业进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尽早竣工使用。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后表示,将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体化推进实施。他建议建设智慧大棚,实现“种植—采摘—观光”一体化。

“我们公司今后会采取‘基地+企业+主播’的方式,加大农村网络主播人才的培养,助推双江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双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祁勇给出了自己的主张。

最终,通过充分的协商讨论,与会各方一致通过了会议形成的3个意见共识:一是制定一个千蚌片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二是完善一批基础配套设施;三是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到会观摩指导的双江县县委副书记王顺云表示,将达成的共识和所有意见建议照单全收,按程序逐项落细落实,让协商成果尽快转化为基层治理成效和乡村发展动能。

2021-08-02 吕金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362.html 1 “网红”千蚌村“炼成”记 10,3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