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编者按: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7月29日,国新办召开“残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残疾人工作主要安排发布会”。中国残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出席。本刊在回顾“十三五”时期亮眼成就同时,也呈现对《“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重点解读。
各级残联:要用百倍热情去服务
在7月29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残联理事长周长奎说,理解《“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有两个关键词:保障、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基本保障,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在此基础之上,为残疾人群体赋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创造性,靠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周长奎还指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意味着残疾人事业要朝向现代化迈进,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了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权益保障4个方面的发展重点,明确了8个方面的支持保障条件,将夯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残疾人事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说,“我们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有质量的生活’‘有品质的生活’。”
她以重度残疾人家庭为例指出,一人残疾往往牵扯整个家庭,需要家庭成员付出很多爱的支持。“我们不难想象那些家庭的痛苦。残联要做的就是推动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帮助这样的残疾人得到托养康复服务,解放家庭成员和生产力,这是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海迪表示,残疾人工作者深深理解这些家庭,因而要拿出百倍的热情去服务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要从认识中发展,从发展中认识,《规划》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的。”她相信《“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实施将给残疾人带来新希望。
民政部门:主要做好3项重点工作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部门将主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在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方面下功夫。要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将未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内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的政策纳入低保,研究推动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推动建立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的跨省通办,提升精准化管理水平。
二是继续在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方面下大功夫。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面向社会残疾儿童拓展服务,推动机构内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加强社区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助残方面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在扶残助残上的积极作用。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广泛开展起来
三是继续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方面下功夫。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完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政策体系,开展第二批康复辅助器具国家创新试点,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扩大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的供给。建立健全保险、福利、救助、慈善相结合的支付保障体系,加强服务和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