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迪 通讯员 柏海霞 孙帅
在江苏全省政协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中,盐城市盐都区政协大力打造“都商量”品牌,努力实现参与各方“都满意”的实效。
记者:盐都区政协将“都商量”定义为“具有盐都特色的协商文化品牌”。请问,盐都区政协如何让这种文化浸润人心?
张建洋:盐都区委高度重视,专门召开政协工作会议,下发《关于提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建设水平,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的意见》,为协商议事室建设提供人力、财力和舆论环境方面的支持。区委书记王娟对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专门作了批示。区政协成立“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督查组,多次召开主席会、常委会、推进会,确保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发挥主席会议成员领导作用,形成主席会议成员牵头、委办负责人挂钩、板块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格局。
盐都区政协秉承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理念,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众利益、公益事业,逐步探索出“找、多、好、信”的实施路径。有事“信”协商:通过编排文艺节目、拍摄宣传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有事好商量影响力;经常邀请群众参加协商议事活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和体验协商;注重成果转化,做到协以成事、商成共识,让基层干部、百姓群众相信协商。
有事“找”协商:采用党委政府点题、政协委员荐题、基层群众出题、社会公开征题相结合,发动政协委员与基层干部一起深入基层、走近群众,找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交汇点、平衡点。
有事“多”协商:拓宽协商渠道,通过“都可以提、都能参加、都能发表想法建议、都有满意答复”的“四都”举措,达到“知晓率高、参与率高、成事率高、满意率高”的“四高”效果。构建了政协委员、党政部门负责人、智库成员、村居干部、群众代表和利益相关方“5+X”协商模式。
有事“好”协商:区政协指导基层组织认真做好协商前的功课,不调研不协商,不打无准备之仗;协商过程体现民主的协商、平等的对话、自由的表达,营造宽松的好氛围,达到凝聚共识、宣传政策、推动落实、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记者:文化是软性的,工作却少不了“硬杠杠”。“都商量”有哪些制度和标准?
张建洋:今年以来,我们以巩固提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为抓手,形成了“议题都提出、协商都参与、建议都反馈、成果都满意”的“都商量”协商制度和标准,在群众中形成有事信商量、有事找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氛围。
“议题都提出”,让协商内容紧贴群众。该区灵活采取党政点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公开征集等方式,多渠道遴选议题,特别是公开征题,通过设置二维码收集,网格员征集等线上线下同步征集,扩大了议题提出主体,实现了个个都能提议题,让老百姓共性的、关注度高的、诉求程度大的议题能够被遴选出来。
“协商都参与”,让协商主体更加广泛。该区坚持广泛性、专业性、关联性原则,让不同社会阶层都参与到协商中来。建立了政协委员、党政部门负责人、智库成员、村居干部、群众代表和利益相关方“5+X”协商队伍。同时将原先的会议协商为主,拓展到了田头、广场、小院、休息亭等地,让村民百姓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协商。
“建议都反馈”,让协商意见得到统一。该区在协商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前调研时,产生了各类建议,也产生了各类疑问,通过新构建的智库中的专家、乡贤,对建议和疑问都进行了全面而专业的分析和解答,从各类建议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并作为成果进行转化。
“成果都满意”,让协商成效符合群众期盼。该区专门建立了协商成果转化回访机制,组织专门问效人员对各议题协商成果进行回访,坚持不满意不闭环,促进了成果转化质量,提高群众满意率。
记者:目前,“都商量”取得了什么实效?
张建洋:在盐都,盐渎街道花吉村高效利用土地、增加集体收入,楼王镇老街居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厕所革命”,潘黄街道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问题,东升社区小区整治、加装电梯,尚庄镇塘桥的老村改造,盐渎街道社区加装充电桩这样的协商议事成果不胜枚举。“都商量”真正成了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
议事是手段,成事才是目的。目前,我们下沉了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375名,聘请1450名智库人员。在今年5月开展的“完善村规民约、优化营商环境协商议事月”活动中,全区共开展协商议事活动286场次,累计2600多人次参与,省市区政协委员参加433人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960多条,助推解决各类问题320多个。“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已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都商量”也在群众中逐步形成了知晓率高、参与率高、满意率高的良好态势,成了盐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的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