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海瑾
7月29日至31日,“纪念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26个省市地区的16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讨。《红楼梦》及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专家学者们观点如何?本期学术家园版撰写综述予以报道。
本次会议还特设了《红楼梦》绘画艺术展,分别展出了:彭连熙的金陵十二钗人物画,贾万庆的大观园图,陈志伟、许军杰的红学人物十六幅,谭凤嬛的《红楼梦与张家湾》及红楼人物画,以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平儿的扮演者沈琳根据“87版”人物造型绘制的红楼人物油画。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也为本次大会增添了光彩和艺术气息。
百年新红学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的许多突破口是从提倡通俗的白话文开始的,‘红学’从戏语演变为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胡德平在年会开幕致辞中指出。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深邃厚重的思想底蕴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含量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以实证主义和传统考据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红楼梦》,抨击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启了新的红学研究范式,成为“新红学”诞生的重要标志,《红楼梦》研究向自觉、自为阶段迈进。
“在新红学的创立过程中,胡适《红楼梦考证》作为第一篇学术论文,俞平伯《红楼梦辨》作为第一部学术著作,彼此前后相继,‘双璧’辉映,一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新红学体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梅新林表示。
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学研究成为主流。197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在原文化部《红楼梦》校订注释小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同年5月,《红楼梦学刊》编委会也在北京成立。1980年7月,中国红楼梦学会正式成立,成为红学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说起这段红学发展史,与会专家和学者都深有感触。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回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新时期红学的紧密联系。他指出,40余年来,红楼梦研究所涌现出了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红学大家,为新时期红学的开拓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红楼梦研究所的学术成果中,新校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辞典》等都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后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红楼梦学刊》是红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多次被评为核心期刊以及最受欢迎期刊。《红楼梦学刊》不仅是学术发表、交流的平台,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学作者队伍,见证着新时期红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庆善说:“纵观百年红学史,新时期红学无疑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红学成为当代‘显学’,正是新时期红学的重要成果。新时期红学打破了几十年的思想禁锢,打破了学术研究的禁区,使得《红楼梦》研究逐渐转入了正常的学术轨道。”
“由这样一部书,生出了一门学问,成立了一个学会。中国红学会是一个学术团体,以学会友、以学结合,它没有级别、不须考核,它聚合了各层面、各地域的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尤其是联结了老中青几代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吕启祥的心目中,中国红楼梦学会是一座桥梁、一个平台、一条纽带,与《红楼梦》结缘是一种幸运,由此结识了老一辈、同一辈和新一辈的学人至今已40多年。
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成为研究《红楼梦》的最重要学术阵地,在凝集红学研究队伍、提供红学研究资源、促进红学传播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领军与示范作用。
说不尽的《红楼梦》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200多年来,《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造就了万万千千的‘红迷’。人们以各自角度,对这一文学奇迹进行解读诠释。”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波波的‘红学热’,催生出累累硕果。”
打开百度搜索“红楼梦”,出现的词条有上亿条;打开知网主题搜索“红楼梦”,也有3万多篇的相关研究文章;关于这次会议,专家学者们提交的学术论文亦逾120篇。新红学百年与红学史论,《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交游及文物研究,脂批、版本及成书研究,《红楼梦》文本、文学、文化、文献研究,《红楼梦》艺术改编、艺术创作研究,《红楼梦》与当代文化建设,《红楼梦》研究的方法论,域外红学与《红楼梦》传播、译介研究……这些涉及《红楼梦》的方方面面论题,都成为专家、学者们以及红学爱好者争相讨论的话题。
《红楼梦》,一部说不尽的古典名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伟科对《红楼梦》的笔法论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在古代小说研究中,“不写之写”是评点家在欣赏、分析《红楼梦》时对其客观存在的艺术手法的一种描述和概括。《红楼梦》是曹雪芹“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是作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匠心之作,《红楼梦》写作叙事中包含着特殊的笔法。“不写之写”是《红楼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红楼梦》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
鲁迅文学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王彬在提交的论文中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居住的地方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曹雪芹曾长期在北京西山居住,殚精竭虑创作《红楼梦》,他究竟在西山什么地方呢?经过分析探寻,“黄叶村”和“谢草地”成为他研究的切入点。
“胡适、顾颉刚和俞平伯开创的‘新红学’,历经风风雨雨,走过百年,其功过得失不乏讨论,亦多有精当之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石中琪对新红学百年得失进行了考辨,他认为,评判任何事物,都应该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较其论,学术现象亦如此。新红学开创之初的考证,无论是其“曹贾互证”方法还是“自叙传”说的内容,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乃至今天我们对《红楼梦》的整体认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必诚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从版本研究出发,在冯其庸先生论庚辰本《石头记》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他表示,关于庚辰本的讨论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并且从未停止过,这说明在红学研究领域,即使是像庚辰本、己卯本这样的具体问题,研究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反复讨论才能认识清楚。
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詹丹看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教育界的热点,也引发了红学界的关注。《红楼梦》的特殊结构以及复杂成书过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整体特性。把握、探究这种整体性及相关问题,构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不只这些研究角度和观点,还有新时期红学40年的经验与成就、中国红楼梦学会40多年来对红学事业发展的作用、《红楼梦》与当代文化建设等等,都成为学术界关注并讨论的焦点。这些学术成果,丰富了红学的内容,推动着红学不断发展。
下一个红学百年再出发
一部《红楼梦》,美了三百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张庆善指出,曹雪芹是一位超越了时代和传统的伟大天才,他以如椽之笔,书写传神之作,它以画卷的形式镌刻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我们无论是研究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研究《红楼梦》版本,还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接近这座伟大的文学丰碑,正确地认识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文化价值,以便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时代对话,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钟英华表示,天津与北京近在咫尺,是红学的一片热土,不仅有丰富的红学文化遗存,而且还走出过蜚声中外的红学大家周汝昌,更有源源不断的红学研究队伍。而天津师范大学作为天津红学的重镇,将会从各方面大力支持《红楼梦》研究与红学事业的开展,并积极寻求将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进一步推向海外,讲好生动鲜活的中国古典文学故事,让这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进一步遍布世界。
“若以曹雪芹这个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为线索,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能够对先秦诸子、司马迁,直至汤显祖、曹雪芹等人的文化、文学思想做认真的整理,将大大有利于锻造中华民族的现实自信心。”胡德平希望以此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实现《红楼梦》及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向世界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之际,回顾百年新红学发展历程,赋予红学新思想与新生命,让《红楼梦》的文字与智慧鲜活地展现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发展,正是国家文化自信有力彰显民族精神命脉的坚实根基。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韩子勇希望通过本次年会,能继续推进《红楼梦》的研究,加深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丰富《红楼梦》的时代文化内涵,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伟大的曹雪芹,不朽的《红楼梦》。香山,不仅是曹雪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更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落脚点,此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香山饭店举行,对推动红学事业的发展、引领红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具有独特意义。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要为《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的当代传播,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