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媒体要为“双减”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

吴佳珅

■“双减”系列谈之二:

日前,《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出台。该《“双减”意见》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的切实回应。“双减”政策出台背景下,各类媒体应积极发挥科学育人的引导作用,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

面对教育新政策的出台,新闻媒体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社会安定团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过程中,传媒应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双减”意见出台之前,尽管有不少有识之士多次提出为学生“减负”,但在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减负”似乎成了伪命题,校外培训行业如火如荼发展。沉重的教育负担所造成的负面情绪甚至延展到人口生育的环节,“不想生”和“生不起”带来了人口未来不正常的下跌。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突出的今天,国家开始鼓励三胎,对生育问题高度重视,旨在创造一个健康良性的教育生态系统,这对于社会的未来和前途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并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双减”意见的出台是基于多方面现实问题的重要考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对教育“双减”意见的出台,各类媒体报道和评述应该无条件支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积极引导舆论。

传统主流媒体:充分宣传贯彻意见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细节,继续加强正面引导,破除功利现象,不炒作教育焦虑。

从指导思想来看,“双减”意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产物。“双减”意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鲜明导向。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公信力的优势,在全社会积极宣传科学育人理念,对于“双减”意见给予权威解读和相关指导,进一步纾解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感。

学校和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升学压力带来了中小学的“内卷”,从而滋生了课外补习的土壤。“双减”意见指出,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主流媒体除了给予家长应有的关怀外,还应该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力度和主旨,扭转盲目迷信课外补习的错误意识。

对于网络上关于“双减”意见的错误解读甚至是负面评价,主流媒体应该正本清源,及时做出真实、客观、权威的报道,发挥主流媒体的本色,勇于站出来发声,为意见的顺利落地和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双减”意见的出台,除了对于教师、家长和孩子产生影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也受到不小的冲击。整份文件提及“培训机构”共计37次,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就在“双减”意见公布后不久,多家知名教培机构的市值发生大规模缩水,也给数以百万计的教培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对此,主流媒体应自觉与“双减”意见精神保持一致,积极谋求教培机构转型发展新路子,引导校外教培机构回到功能定位,在素质教育、科学教育、成人教育、网络直播等方面发力。

长期以来,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类新闻事件,我国的各大主流媒体能够做到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推动社会进步,弘扬正能量,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减”意见》是今年最为重大的教育热点事件之一,自发布至今,持续引发社会热议。面对这个热点话题,主流媒体及时报道,解释疑惑,引导社会理性讨论问题,引导相关利益主体的情绪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建立共识。对于这次的“双减”,主流媒体应该继续秉持主流立场,正本清源。

社交媒体:发挥自身灵活便捷的特性,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家长和孩子提供精神归属和智力支持。

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信息传播的旧有模式与传统形态逐渐发生改变,网络的出现重塑传统新闻业。随着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媒体时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各类新媒体的使用在全体国民中已经相当普及。

移动媒体时代,包括抖音、微信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是用户依赖度最高的媒体类型之一。5G、大数据、AR、VR算法的发展丰富了媒体产品的呈现形态和表现形式,线上虚拟真实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客观真实,这让许多网民沉溺其中。这样的情况在未成年群体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特别是随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有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社会认同感正在发生深刻影响。

如今,许多普通的网民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海量的讯息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扩散。在网络空间里,多元的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构成了新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用户人群和覆盖范围来看,社交媒体伴随用户使用的增加从外围走向中心,地位变得越来越主流,功能由开始的社交娱乐向知识生产和分享拓展。

假期是孩子大量拥抱媒体和网络的时间。各类社交媒体应该积极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健康的资源和知识,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健康、有序、包容的网络环境有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相反,那些低俗不良的网络内容则会对未成年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效仿,网络环境净化成为互联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网信办在近日启动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的生态问题,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即时通讯工具和论坛社区环节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此举值得点赞。社交媒体自身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家长和孩子的精神家园和第二课堂,服务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

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应该相互补充配合,为“双减”意见创造更好的媒体环境。

社会转型期,面对诸如“双减”意见这样的重大事件,媒体的发声、引导是政府和公众有效连接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讲导向,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相得益彰。不少报业集团纷纷在社交平台开通自己的官方账号,赋能社交媒体,实现了在手机终端与用户展开碎片化、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在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也要学习传统主流媒体专业、严谨的职业新闻生产。尽管包括社交媒体、自媒体在内的各种新媒体有着快速便捷、全天候、迎合用户口味等诸多优点,但是在追逐10万+点击量和流量广告的吸引下,内容本身不乏夸张虚构的成分,卖惨、炫富的剧本在许多短视频里不断上演,甚至是完全违背事实的硬伤时有发生。因此,社交媒体应该学习传统主流媒体专业的新闻理念和业务素养,在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不能为了流量广告而一再降低底线,否则,也一样将被淘汰。

(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2021-08-11 吴佳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877.html 1 媒体要为“双减”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 10,87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