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万建民:

发展生物育种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报记者 王硕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而种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必须重视发展生物育种和育种科技,如此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呼吁。

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引领农业科技变革

我国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产量必须比目前提高15%、肉蛋奶产量提高30%至50%才能满足国家对食物需求。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持续增加,2020年进口量已超过我国粮食总消费量25%。因此,粮食安全不容忽视。

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构成引发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亚健康疾病频发,仍然有一批人处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状况,因此需要创造优质的功能型作物新品种,开发营养专用产品,满足不同人群消费的需求。

同时,为养活14亿人口,我国被迫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18亿亩耕地健康受到威胁。为此,迫切需要培育适应不同生态环境、耐力、抗病能力的品种。

面对复杂形势,万建民指出,要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引领新一代农业科技变革,使之成为驱动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他介绍,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达45%,发达国家达到60%。“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种育科技、生物育种尤为重要。”

我国种业总体态势较好 但也困难重重

近年来,国际生物种业发展迅猛。根据预测,未来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甚至高于IT行业。当前,发达国家已形成成熟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跨国种业集团纷纷在全球布局,全球生物种业市场进入少数寡头竞争阶段,世界最大的20家跨国种业公司已占到超过90%的市场份额。

在技术方面,基因编辑、转基因、分子定向设计、干细胞育种加速了生物技术对种植产业变革的引领;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和生物合成技术也已颠覆农业业态;农业生产的计量化、网络化、精准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变化。

对于我国而言,种业市场潜力巨大。1999年至2020年,市场空间从330亿元增长至1400亿元,年增长率为7%,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目前,我国种业总体态势较好。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95%,蔬菜自主选育品种达到87%。但畜禽种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进口;高档蔬菜种子大部分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种业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据万建民介绍,我国目前有5000多家农作物种业企业,但有能力从事育繁推一体化科研的企业不足百家。特别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主要集中在科研教学单位,而品种筛选与性能测定、繁育与生产加工、营销与技术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上中下游严重脱节。”

我国种业科技发展迅猛

虽然尚存在很多问题,但万建民指出,随着中国育种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育成新品种超过7万余个,形成6到7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到45%以上,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增长,对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在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诸多进展。如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迅速,在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上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包括水稻矮秆基因、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玉米株型基因等;品种研发能力得到稳步提高,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营养功能品种不断涌现,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近年来,通过国家推行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使得我国优质绿色多元化品种比率逐年提高。水稻品种选育正在向品质化迈进,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培育备受重视,油菜、棉花品种选育快速向优质机械化方向推进。

万建民指出,中国生物技术的研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正明显缩小。除论文等基础研究之外,在转基因相关研究和产品方面,2010年已进入全球第二位。

突破瓶颈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面对未来,万建民表示,我国生物种业科技仍面临重大挑战,如基因资源挖掘深度有待加强,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力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依旧突出,尚未建立起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等。“我们是农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农业技术研发的强国。”

对此,万建民建议:应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尽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2030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增强原始创新基础,抢救性保护和研究稀有种质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夯实育种源头创新。

特别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把产品研发从以产量为核心转向优质专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的多元化发展,培育高端优质专用新产品,满足市场对多元化品种的需求。

同时要建设国家级的大型育种平台,实行新型的举国体制强化技术研究,突破先进技术,强化产品创制和示范推广,培育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现上中下游一条龙的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达国家以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生物种业发展,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品种作为生物种业的芯片,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基于此,万建民强调,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1-08-12 王硕 全国政协委员万建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918.html 1 发展生物育种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0,91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