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捡起垃圾,留下明净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董配永的环保故事

刘万钧

黑龙江省绥棱县四海店镇属于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这里寒地富硒黑钙土,水草资源丰沛,昼夜温差大,是农业生产的风水宝地。自2012年开始,这里的天华农场的2万多亩土地全部实行有机种植,一律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部分地块采用畜力耕种和收获,坚决杜绝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这里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有机种植基地。

由于连续多年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不仅天华农场的耕地土壤没有污染,就连周边流域的生态环境也明显好转。近几年,还经常吸引一些人前来摄影写生。而这一切的改善,都离不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夏董氏兄弟商贸集团董事局主席董配永对当地环保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身体力行,决不让一片垃圾污染土地

2012年8月,董配永来天华农场度假。一天,他晨练来到场部西边养鱼池的塘坝上,发现存有雨水的车辙里埋有不少塑料编织袋一类的垃圾。董配永伸手在泥水里摸索,想把这片编织袋彻底揪出。没想到只露出一角的编织袋埋得很深,尽管他拽得两手两脚都溅满了泥水,可还是拽不出来。

见此状况,几个和他一起晨练的人都劝他放弃。大家都说,不就是一块塑料袋么,抠不出来就算了,也没啥大碍。可董配永却说,既然看见了,就一定要弄出来,绝不能让它继续埋在这里污染土地。于是,他让同行的人回去取把铁锹,等晨练回来接着挖。晨练回来,董配永有了工具,终于把这块深压在车辙里的编织袋挖了出来。

此后,只要是晨练,董配永就没有空着手回来过,手里总是拿着他捡来的垃圾。

记得有一次,董配永朝副业连方向跑步。下了水泥路,往东拐弯进入田间砂石路的时候,就看到地头、路边落了不少白色垃圾。他马上停下脚步,不假思索地动手捡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和他一起晨练的人也沿着田间小路往前捡。不知不觉间,大家已走出五六里路,远远超出了农场的边界,一直捡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随后,大家用捡来的塑料袋把饮料瓶、白酒瓶、塑料袋、育秧盘等各种垃圾装好,足足装了有10多袋。等返回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个小时,大家每个人手里都拎着垃圾袋,董配永一人就拎了三四个袋子。

还有一年盛夏,董配永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与大家一起顶着烈日酷暑,沿着通往二连的砂石路捡垃圾。走到大约一半的时候,他指着路北水沟说,那里好像有一大块塑料布。几个人围拢过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路沟北岸果然有一块灰乎乎的塑料布,一角搭在岸边,其余的浸在水里。水沟有两米来宽,沟边野草稀疏,可有的地方长满芒刺,大家都不敢近前。这时,只见董配永拿着一根短棍,拨开荆棘,一只脚踩到水边,另一只脚跨在路上,斜着身体去挑那块塑料布。无奈沟宽棍短够不到,前脚还险些陷进泥水里。当时的集团驻绥办主任孙强见状赶紧拉住他的另一只手,又有人拉着孙强的手。就这样,3个人手拉手,董配永身子几乎倾斜到水中央,费好大劲才把那块塑料布挑了出来。

践行环保理念,让县城远离白色污染

现在,走在天华农场的每一条路上,已经几乎看不到矿泉水瓶、塑料袋、烟盒烟头等垃圾,到处都很整洁干净。可以说,这样的好环境是董配永言传身教带领大家捡出来的。而在董配永的环保世界里,类似捡拾垃圾这样的平凡小事可谓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他这些年环保理念的,还要数在绥棱县开展的“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美好家园”行动。

早在2009年,董配永就在绥棱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美好家园”行动。他相继投入1600多万元,为绥棱城乡购置了80多辆洒水车、清扫车、机动三轮车,600辆人力三轮车。组建了600多人的乡村组“三级治理网络”,坚持常年清理回收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河边沟沿的白色垃圾。两年内就基本消除了从前“塑料膜遍地刮、塑料袋空中飞、农药瓶水上漂”的现象,让绥棱广袤的黑土地,特别是作为这个行动主体单位的天华农场,生机再现,绿色勃发。

一腔热血,倾洒给肥田沃野;十年生聚,滋补出圣洁之地。因为董配永的努力和付出,“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美好家园”行动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被誉为消除白色污染、保护土地清洁、造福人居环境的有益之举。对于董配永来说,这也是对他多年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最大肯定。

2021-08-16 刘万钧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董配永的环保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116.html 1 捡起垃圾,留下明净 11,1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