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周刊

描绘时代壮丽画卷

▲王林旭

▲王林旭在云南省怒江大峡谷希望小学调研时,现场为孩子们指导创作。

《黄河之水天上来》 王林旭 作

▲《江山》 王林旭 作

扫码读讲坛

□主讲人:王林旭

主讲人简介:

王林旭,全国政协常委、书画室副主任、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民族文化宫文化总监、民族画院院长。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和平万年》《互动》《裂变》《水墨境界》《水影无痕》《沙尘暴》《共同的家园》《互动的世界》《江山》等。其作品多次被国外美术馆、博物馆、联合国总部等收藏或陈列。

编者的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文艺界也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艺术工作者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文艺创作中?如何将创作与实践相结合,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应时代?本期讲坛邀请王林旭常委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体会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描绘壮丽的时代画卷。

不忘艺术初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1日上午,我有幸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亲历党的百年华诞盛大庆典,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切感受党开创的百年辉煌和民族伟大复兴磅礴无比的力量,深感振奋、深受鼓舞、深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作为艺术家,我们的创作也来自于人民,还要反馈给人民,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七一”前夕,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全国政协委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1921-2021)”在全国政协展出。其中,展出的那幅《江山》,是今年专门为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

《江山》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2019年11月初,我跟随全国政协“加强长征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一行到江西、贵州考察,在参观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于都河渡口时,听到很多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看到很多前来缅怀、纪念的人们,还有群众合唱团唱着“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红色歌曲,内心无比震撼,军民一家亲的画面更是印刻在我心中。

当今年再来创作《江山》的时候,在于都视察时的画面就闪回在了脑海中。其实,早在20年前,我就开始动笔画,每年根据自己的体会、想法、思考,还会再重新创作。但展出的这幅《江山》不同以往,它的主题更加鲜明,立意追求更高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时候,心中很是感慨。这与我在于都视察时的感受碰撞在了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下子打开了我的创作思路。人民——有了共产党人民当家做主人,军民鱼水情,共产党打江山为的也是人民,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上,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它是生命的象征。在美术创作中,江山的主打色是红色。红色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吉祥色,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是胜利喜悦的颜色。从古到今中国人民始终挚爱红色,它象征喜庆、火热、幸福、豪放、斗志,红色亦成为一种永恒的颜色。我也最爱红色,红色可谓是艺术家的生命。中国古人常用丹青来指绘画艺术,丹指的便是红色、朱红色。丹青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常用之色,是中国画的标志。

主题、立意、用笔皆已就绪。表现形式呢?我依然选择了“超象绘画”。这是因为,作为一幅表现江山、反映人民的作品,它既有具象的形象感,又有抽象的艺术感,用“超象”理念创作是最合适的。我曾对我的“超象绘画”有过解释,首先它是试图在具象艺术注重对象形象的写实性描绘和场景的真实性再现之外,去捕捉更加博大深邃的宇宙生命律动的。它非写实也非再现,也不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和再现。其次,它虽然是非具象的,但从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色彩和色调等元素来看,某些局部甚至整个画面图像,依稀有着自然物象的影子,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还有,它既不同于具象和抽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又保留了自然物象的痕迹。

在跟随视察团一行重走长征路的几天,很多具象的人、事、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与后来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就有了现在的呈现。

长征路上的《江山》分为五个版块,主打色是红色,代表红色江山是中国人民经过艰难险阻奋斗而来的,纵有流血、有牺牲,但依然披荆斩棘、迈开沉重的步伐一往无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不仅仅是创作《江山》的初心,也是激励自己不忘艺术初心,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躬身实践、服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绘出中国色彩

红色激流,汇入黄色土地;星星之火,映照万家璀璨。如果不是革命前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果不是无数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中国不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人民不会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正如《国际歌》中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党和人民始终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是伟大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今年5月21日至29日,我又跟随全国政协书画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赴陕西、山西采风调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黄河的保护与治理,不仅一次次不辞辛苦,奔赴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还作出了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这次跟随调研组沿黄河流域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和成果,更是感慨万千。

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鲜明气质。华夏子孙的血管里,都奔流着一条黄河。黄河,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于我而言,黄河是黄的,也是红的。画黄河,就要把它的气魄和精神体现出来。

浩浩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也曾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与黄河的抗争从未停歇。随着时代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儿女在拼搏奋斗中,为黄河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铸就了伟大的黄河精神。黄河精神是不断推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不断提醒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服、在困境之中不气馁的原动力。认识黄河精神,才能体现黄河精神,弘扬黄河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艺术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如何体现黄河精神,也是我一直思索的。在这次采风调研中,其中的一幅《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是以“超象”手法来展现。在雄伟奔腾的黄河面前,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方式让黄河精神贯穿其中,达到凝神聚魂的效果。

那是一次奇妙的采风调研旅程,不仅使我能够近距离感受黄河,还让我对伟大的黄河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从艺术创作中得到深切的感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家画出美丽的色彩、绘出动人的故事,就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走到人民中间去,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才能以画传情,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才能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勇担时代重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庄严的宣告,响彻寰宇、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回首百年,正道沧桑。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列强横行、民族蒙难之时,百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和冲天干劲,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近年来,我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兴边富民工作创作了10余件美术作品,圆满完成了全国政协党组织、国家民委党组交给的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委员,我一直关注乡村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衔接工作,就是如何让村民不返贫、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让乡村美起来。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问题。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习通用语言、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科技的意义,为他们打开文化的大门,让他们有理想可以追求、有梦想可以实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最让我难忘的是,我曾到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一所希望小学调研,在美术课堂与同学们交流绘画技巧、艺术心得时,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深深感染了我。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大山深处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在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教育差距。作为一名画家,我深刻体会到,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法。

2018年5月中旬,我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专题调研组到广西等地调研。在广西百色的一所村希望小学,调研组一行利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与孩子们聊了起来。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在课桌上摆出笔墨,和孩子们一起作画。我发现,乡村的师资力量匮乏,尤其是艺术类特色教育师资力量更显不足,而孩子们学画画、学唱歌的愿望却很强烈。我就想,作为文艺界委员,我愿意为乡村孩子的特色教育作一些贡献,但也更希望高校对乡村教师进行帮扶培训,提升他们的书法、绘画教学能力。

还有在参加兴边富民的调研中,看到像竹子精神一样坚守在边疆的人们总是感动不已。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驻守在边疆,守护着一方的人民。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竭尽所学、竭尽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一百年前,一句誓言,穿过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回声嘹亮。百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内涵深厚,穿透历史、振奋人心。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也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在建党百年之际,在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同时,我怀着对党无比热爱和崇敬的心情,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献上自己的礼物——除了入选参展的《江山》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国家画院专家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国画作品展”,我创作的中国画墨竹作品《高节》参展。同时,参与组织策划了民族文化宫、民族画院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民族画家书画展……创作了一大批党史主题的美术作品,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应当作出的艺术贡献。

今天,中国的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正创造愈来愈多的世界第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日益成为新型国际关系不可或缺的构建者……从百年前的沉沦到今天的腾飞,苦辣酸甜,数不清、道不尽。100年,让我们更加拥有一往无前的自信和海纳百川的从容。嘉兴南湖上启航的红船承载着民族希望、历经百年风雨砥砺,已成为稳健航行的巍巍巨轮,开启了逐梦前行的新征程,谁是“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的领航者?历史的答案前所未有的清晰,人民的选择前所未有的坚定。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把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努力用艺术报国,是艺术家的天职和使命。

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要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特别是中青年艺术家、青少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希望,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1-08-16 王林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138.html 1 描绘时代壮丽画卷 11,1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