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东
从生活开始了第一棒的起跑
电影的一切从剧本开始,剧本的一切从生活开始。早在1984年中国第一次奥运夺金的时候,一位大连亲戚对我说起,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是我们大连人刘长春,他曾经是玻璃厂的工人,由于跑得特快,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破格录取,他的百米成绩10秒8,是当时的全国冠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让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出席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被他毅然拒绝。为戳穿日本占领者阴谋,表达中国人民企盼和平的愿望,他决心代表中国去参赛,张学良资助他8000银圆,坐船在海上漂了23天,只身去了美国。然而,他在一百米和二百米预赛中就被淘汰了。
这个悲壮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温家宝同志在哈佛大学的讲演中说起这个故事,这段讲话更加坚定了我把这段故事演绎成一部电影的信心。
刘长春先生在1983年去世,无法采访他本人了。我在《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期中,找到了刘长春写的回忆录《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30页的亲历回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支点。
2004年春天,我来到刘长春供职的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党委书记的林安西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讲述了刘长春曾教过他体育课,为让我更多地了解刘长春的性格,他召集了学校熟悉刘长春教授的同事一起座谈,结识了刘长春的助手邹继豪教授,他们两人从师生关系到秘书和助手,刘长春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陪同刘长春参加政协会议,作为工作和生活秘书,参与了那篇回忆录的整理工作,因此邹继豪教授讲述了很多刘长春感人的生活细节。在大连高尔基路的刘长春故居,我拜访了刘长春的四子刘宏图教授,知道了先生的晚年生活,特别是当国际奥组委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十分关注我国参加奥运会比赛情况,不顾高龄,主动请缨要为培养少年田径运动员担当教练。沿着刘长春回忆录的记载,来到刘长春的出生地旅顺小平岛,参观了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在沈阳还去过刘长春的母校,看到了张学良1929年修建的“汉卿体育场”,刘长春曾在这里同德国、日本的一流选手比赛过。我不是运动员,但必须找到选手参加奥运会的真实感觉,我到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拜访了罗主任,听他们详述了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激动人心的经历,当罗主任讲到五星红旗在他腰间揣了7天,田径场上没得到一块金牌,他焦急而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指望着刘翔最后的决赛了,为了让刘翔睡好觉,他和孙教练早晨不敢在屋内上厕所,怕出水声,影响刘翔休息,都到楼外找厕所方便。最后决赛时,刘翔不负众望,夺得冠军,罗主任把备好的国旗扔给他后,自己松了一口气,找一片静谧的绿地躺下,就在这时又传来了邢惠娜得了一万米金牌的消息,罗主任讲述这段激动人心的往事,泪水止不住溢出来,我被深深感染,激动落泪,从一个剧作家渐渐地触摸着奥林匹克,感受着神圣的赛事活动。
我和制片人王浙滨专门去沈阳拜访了5000米奥运冠军王军霞,采访时间很长,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创造了传奇的故事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长篇影视剧,也许她是大连老乡,我们谈得很放松很广泛,她时间很宝贵,我们一直采访全程录像,她奔跑的历史,大写了另外一个奥林匹克的故事,一个乡间中学女生,因为家与学校的距离,天天上学要跑步去,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女孩,热爱擅长奔跑,经历了马家军的训练,成为世界体坛的一颗伟大耀眼的明星。王军霞的故事是非常好的影视题材,当时我想改换题材,写中国一个农村中学女孩怎样成为世界冠军。后来,考虑到电视实况真实记录了王军霞夺冠故事,印象深刻,她身披国旗绕场一周的镜头已经家喻户晓,对今天的观众没有一种神秘的距离感,可以先放一下。但是,王军霞讲到进入起跑线时的感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她说:“运动员进入跑道,最关键是气势,不要让对方镇住,要镇住对方。”这种英雄气概让我至今都生敬慕之心,对于写作刘长春,特别是第一次与外国强手交锋时,会有特别真切的感受。
从人物内心性格开始起跑
创造出人物性格永远是剧作家的最高目标,也是编剧的珠峰登顶之难之苦。讲述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容易的,而真正地刻画出我国奥运第一人的个性,是一个大课题。写好刘长春的奔跑,只有在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挣扎上用功夫。《阿甘正传》《罗拉快跑》《火的战车》《小鞋子》给我的启示就是,让刘长春跑出中国人的性格来,在奔跑中写人物,而不是表现人物的奔跑。
当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雕像前,一次次与他无语“对话”时,一遍遍地重温他如何成长为一个短跑名将,父亲是一个修鞋匠,母亲在他9岁时病逝,他是16岁结婚,在日本人开的工厂做工,养家糊口。后来,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破格录取体育系学生,受训于德国教练,“九一八”后学校被占失学,这些经历在他内心产生怎样影响?面对日本人的重金高官收买,为什么他会拒绝代表满洲国参赛?家庭在大连,就在日本人的掌控下,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不怕得罪日本人会遭到报复吗?他的性格这部分因素来自哪里?他有没有被日本人大东亚共荣蒙蔽的过程?是代表满洲国还是代表中国,在两难选择时他没有犹豫过吗?他父亲曾在日本人逼迫下写过信,劝他服从日本人的要求,面对父亲的态度,也是展示主人公性格的剖面,拒绝过程也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一面是强大的占领军和他们掌控下的妻儿家小,一面是国破山河碎的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选择什么,标志着他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他怎样选择的过程是揭示这位殖民地下的东北男人性格特征的关键情节。
面对刘长春的雕像,我一次次在揣摩,刘长春当年23岁,没有去过美国,没有参加过奥运大赛,单刀赴会的胆魄何来?一个人坐船从上海码头起航,漂泊23天,面对茫茫大海他在思考什么?孤独吗?自信吗?障碍困苦是什么?
当我把自己当作23岁的刘长春,且有了两个孩子,如何拒绝日本人的要求?正是因为刘长春长期在殖民地的压迫下,看过多少中国人被日本人欺压,骨子里埋下了反抗的情绪,在代表还是拒绝满洲国的选择之时,民族的本能记忆以最朴素的正义感从内心性格最本质最潜层中强有力地激发出来了,正是这个刺激,成为一次推动,激起了他要为中国人出口气,要代表中国去奥运会的意愿被激发出来了,有了这样一个在戏剧中被认为最高需求的目标出现了。于是,主人公开始采取了动作,为了中国沦陷的东北父老乡亲“豁出去了!”
“豁出去了!”大有荆轲出征一去不返的豪气。我找到人物性格内心世界中带有支配和领导意志的主脑,他不留后路,不留余地,不瞻前顾后,一去不返的执拗,决定了他敢于单刀赴会的气概,这是他长期奔跑多次参赛磨炼而成,也与职业特性有关,短跑运动就是闻枪而动,一往无前,绝不犹豫,行为果决,义无反顾,形成了他的核心性格。找到性格的核心就有了结构人物性格的焦点,用“糖球滚芝麻”的方法,将一切对性格有作用的生活细节,如同芝麻都滚粘在糖核上了,粘不上的一律不用。在剧本里我有意赋予了刘长春“闻枪而动”的习惯动作,这是源于刘长春的起跑动作特别快,即使在他失利的奥运赛场上,他开始起跑都在前边的,他的助手邹继豪教授向我解释,刘长春的起跑是经过德国教练布起训练过的,爆发力很强。所以我有意图地重复这个“闻枪而动”,也是有意图地揭示人物的兔子腿的性格,会给观众留下特别的印象,使人物鲜活起来。
常见评论影视人物的“一根筋”,其实好剧本就是表现主人公确定他的需求后,为追求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干扰,沿着一个确定的需求一根筋地发起动作,观众始终看到他不可能达到目标,而主人公却绝不放弃,一根筋地向前挣扎。所以,银幕上表现“一根筋”人物形象的电影,均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构成好看的最具悬念的人物性格。
刘长春的需求是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一根筋”的方向有了,能不能去成?怎么去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期待就成了剧本的悬念,如何把故事讲得好看,让我颇费心机。从刘长春拒绝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危机开始笼罩,关东军一路追杀,人物陷入矛盾的痛苦挣扎中,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等着他,都没有阻挡他的追求,即使去美国的路费有了问题,船上吃住不适,海上遇到暴风,航期耽误了就参加不了开幕式……这样的不可抗拒的天然灾难,都没有减弱他追求方向的意志,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最后走向赛场失败,无颜回国是他最大的危机,当我把主人公摆进这个灵魂残酷挣扎的漩涡中,我为这位中国男人而潸然泪下,危机越来越大,人物越来越走向高潮,解决了高潮人物的性格完成了。
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万里奔突,历经险阻,向着人类和平、友谊、公正、进步的奥林匹克圣坛奔去。他不甘屈辱,不畏强手的气节让我感动,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留后路,不留余地,义无反顾,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让我震撼。1932年的夏天,在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上终于看到:中国人来了!
最令人振奋的场面。当刘长春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人开始追赶世界奥运的征程,是由他承担了中华民族第一棒的起跑,拳拳之心跃然在竞争跑道上,成为一个民族的脊梁,凭一身热血,凭一腔忠诚,把中国人不甘落后的誓言大写在世界赛场上,其悲壮的结局,更发人沉思,引人怀想,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由他带回到古老文明的中国大地。
奥运会造就英雄,刘长春孤胆前去单刀赴会,同时也创造了刘长春精神,一个人在民族存亡之际,毅然代表了这个民族,不甘屈辱、勇于竞争、不留后路、不留余地、身怀大义,正是这种精神像暗夜里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奥运征程。
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敢于赴汤蹈火的一切民族英雄豪杰,电影有责任在民族精神家园里为他们树起不朽的丰碑。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提交提案,大连市为刘长春先生建立了塑像。
电影完成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奥运英雄的故事。今年8月,东京奥运会赛场捷报频传,特别是百米跑道上,苏炳添以9秒83进入决赛,以9秒96获得第6名,展示了亚洲第一飞人的速度。如果刘长春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欣慰无比。
(作者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影协第九届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