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英
近两年,投资界流行一种说法,叫“终局思维”。意思是思考未来的路径时,先要考虑最终的结果,再倒推出当下最优选项。
仅年初至今的观察,我发现这种思维方式流行甚广,但真正落地的并不多,相反的故事却不少。
比如,今年初很多券商资管、基金经理开始在各种场合鼓吹港股投资、海外市场投资,抄底海外成为上半年一些基金经理的口头禅。结果,美股刚踩完雷,港股又遭逆风。
并不是说这些市场有问题。实事求是讲,无论美国股市还是我国香港股市,当前都是全球资本市场中的优等生。问题关键在于,国内有些投资人,包括机构在内,并没有从投资标的终局来思考当下策略,其中个别的甚至有点像蒙眼下注。
作为机构,券商、基金的研究实力雄厚。从当下结果看,有些研究尚存短板,也是明眼可见。比如,对政策脉络理解不准,有些还出现了严重偏差。
比如,对美股中概股中的教育公司来说,当下面临重大转型压力。很多投资人此前因重仓而受损。其实,政策脉络一直很清晰。十九大报告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某种程度上说,政策分析能力,已成为投资者终局思维的命门。当下,理念先行、可预期正在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明显特征。每一项重大政策,都有更宏观的理念引导;每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前,都会有周密深入的调研、严谨的分析。从理念提出到初步形成政策框架,最少需要两三年,再到具体产业、行业政策,还需要一段时间。作为投资者,能否对此进行跟踪研究、做出判断,决定了水平的高低。
下面说一件具体的事儿。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
为什么要关注它?简单讲,政府是市场监管者,不知道监管风向,投资随时都可能踩雷;广一点儿讲,这里也有大量投资机会。
比如,《纲要》提出,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反垄断、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此外,《纲要》还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相关行业投资者,如果有合理诉求,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有很多渠道可以反映,甚至可以参与立法调研、研讨。
总之,只有把创业或投资方向,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样的终局思维才真正有效。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