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周刊

处暑养生有讲究

唐旭东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七夕节刚过去一周多,就到了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处暑不同于大暑、小暑,它代表的意义是气温由热到冷的一个转折过渡。从立秋到处暑,天地间的阳热之气肃降下沉到地底下,处暑这天开始,气温开始转凉,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这种昼热夜凉的气温变化,给人体阳气的收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个时候不用过度增加衣物,顺应“春捂秋冻”之习俗,目的是让我们的皮肤腠理闭合,将夏季积攒的阳气收敛体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早晚气温较低且多风,各人的体质差异较大,因此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孩子,还是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早晚适当添衣,避免着凉感冒。

昼夜的阴阳消长决定人体的寤寐,起居作息也要随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处暑之后白昼逐渐变短,夜晚变长,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有些许身体疲劳感,懒洋洋的。建议大家此时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早睡一会儿、多睡一会儿,午间也可小憩一会儿,养精蓄锐,化解困顿的情绪,避免“秋乏”上身、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农历六月或立秋至秋分这段时间,中医称之为“长夏”,脾主长夏,长夏主湿,易致脾胃虚弱而出现不适。由于白昼气温尚热,人体体感温度偏高,所以还是容易贪凉,西瓜、冷饮没有节制。民间早有“秋瓜坏肚”的说法,瓜类本就盛产于夏季,节气变化了,我们也要顺应天时,相对寒凉的瓜果就要少吃了,寒凉最伤阳气,一旦脾胃阳气受损,运化无力,导致湿邪内阻,就会出现舌苔厚腻、脘腹胀满、大便粘腻或便溏的表现。所以饮食上首先要避免过食寒凉、生冷,不管是解暑的西瓜苦瓜,还是消暑的凉菜冷饮,都应该少吃。

此外,“长夏”时期还要注意胃脘部和脐部的保暖,对着空调直吹腹部或是选择露着肚脐的衣服肯定是不行的。可以多食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人们在立秋贴秋膘之后胃口大开,食欲较炎热的夏天明显好转,好多人便开始肥甘厚味的大吃大喝起来,其实这个时候的天气还是昼热多湿的,人体脾胃尚未完全摆脱湿邪的困扰,比较虚弱,所以一些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如肥肉、甜腻、煎炸类食品,对于此时的脾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孩子,更容易出现积食,加之现代人营养过剩,超重肥胖者居多,贴膘就更不利于身体健康了。建议大家此时应该“清补”,所谓“清补”就是补而不腻,应季的瓜果蔬菜就是自然界送给人体最好的补品,如菠菜、丝瓜、莲藕、山药、莲子肉、芡实等,肉类中鸭肉、鱼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已经出现脾胃不和、脘腹胀满的人,再给几个生活小建议:

1.忌饮食过饱。吃得过饱,脾胃的负荷就会超载,打个比方,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床只能一次生产50个零件,可你非要它加工100个零件,不仅完不成任务,还有可能使机床损坏。对于容易产生饥饿感、但进食后又容易出现腹胀的人来说,可注意荤素搭配,做到优质易消化、保证优质动植物蛋白和新鲜蔬菜维生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脾胃的负担,还可以使吃进去的食物更好地转化为“水谷精微”供给身体需要。

2.晚餐宜清淡。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对于易腹胀的患者,睡眠差也是家常便饭,所以晚饭尽量早点吃,不要在睡前两小时内进餐,食物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难消化的食物。

3.餐后适当运动。所谓动则生阳,运动就能振奋阳气,所以饭后不要马上坐下看电视或躺着睡觉,起来走一走,为你的脾胃充充电,自然就能帮助脾胃更好地运化水谷。

4.平时可以选用上好的新会陈皮泡饮代茶以理气化湿,或用验方(陈皮6g、炒山楂6g、生薏米10g、莲子肉6g、白扁豆花6g)代茶饮用,以健脾益气、化湿消滞。

处暑之后,秋季的肃杀之气会越发浓重,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空气也开始变得干燥,温燥比凉燥更伤津液,对于喜润恶燥的肺来说,总是首先出现报警症状,如鼻干、咽干、皮肤干、大便干等症状,所以建议大家可以食用蜂蜜、梨水来养阴润肺,或者用中药煲汤来进行调理,如百合莲子汤、麦冬雪梨汤、莲藕玉竹汤、山药萝卜汤等。

处暑养生,健运脾胃,大家一定要重视。中医讲“脾胃是后天之本”,机体抵御外邪的正气就是通过脾胃运化水谷而生成的,如果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抵抗力就会下降,尤其疫情防控之际,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同时也易患过敏性鼻炎、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熬过了酷暑,便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愿大家都能在秋季健康快乐、收获满满!

2021-08-25 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591.html 1 处暑养生有讲究 11,591 /enpproperty-->